Sunday 6 March 2011

《少年維特》是個《憤怒青年》?


基於某些原因,找回七年前藍奕邦的《憤怒青年》來聽,聽畢後不禁想起何韻詩比較近期的《少年維特》。兩首作品的內容竟異常地呼應。藍奕邦對憤青的控訴,都被何韻詩反駁回來。


藍奕邦《憤怒青年》收錄於2004年的【不要人見人愛】。藍奕邦無疑是個才子,首張個人大碟所有作品的曲詞編監都由自己一手包辦,以acoustic的曲風為主。這能讓專輯一氣呵成,但缺點是把歌曲的風格限制於相似的編曲之內,以至不能盡情把歌詞題材發揮在音樂上。

【不要人見人愛】全碟以鋼琴和結他作大部分歌曲的伴奏,《憤怒青年》亦不例外。作品的第一個音虛幻而具探索性,耐人尋味,其後不斷遊走的鍵音和緊湊的樂曲,都偏向引發聽者的思考。藍奕邦要透過歌曲批評一些被標籤為「憤怒青年」的人,即在社會上思想比較偏激的年輕人,他們凡事都「埋怨這個那個,埋怨到喪失知覺」,而且「所有問題徹底歸咎他人,雙眼閉著投入地去憎恨」。在直接的歌詞與具挑逗性的編曲下,他質問社會上的憤青為何只懂憤怒只懂埋怨,為何不積極去解決問題。


事隔四年,何韻詩推出了【Ten Days in the Madhouse】,討論社會上的弱勢社群。整張專輯(包括封面)的概念都極為黑暗,《少年維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比起《憤怒青年》的歌首,《少年維特》的一下鋼琴聲低沈、決絕、似是把聽者扯進無底深淵,接著以minimal的和弦及何韻詩低聲的吟唱引入歌曲的主題。黃偉文的詞為一眾煩惱而憤怒的年青人解話,他們的自卑與憤怒都來自家庭與環境,得不到父母的愛,得不到社會的關懷,猶如身在地牢中只能「常在鏡前投訴」。別人都批評「難題是我所製造」,所有問題「純屬少年煩惱」,卻不深思這些煩惱的源頭來自哪裡,比《憤怒青年》的無理控訴其實更值得反省。作品中革命般的鼓聲、音樂背後詭異的獨白,都揭露了這些被社會排斥的人的心聲。把作品的所有元素混為一體為宣揚同一主題,實是佳作。

《憤怒青年》傲慢的批判,很難相信是出自能寫出《六月》這類作品的藍奕邦之手,而何韻詩的《少年維特》更嘗試平反這些偏見,讓聽眾自行判斷對這些所謂「問題少年」該抱什麼態度。

註:貼上的都不是CD/正式MV版本,但個人認為也都拿捏到作品的精髓。《憤怒青年》的編曲亦與原版相似。

1 comment:

  1. 【不要人見人愛】中有些作品大概是他得久以前寫下的作品? 像在【無非想快樂】中的《Walking backward》也是. 不過我想, 在社會中既有給社會造就的「少年維特」, 也總有搞不清所以的「憤怒青年」吧. 《憤怒青年》未能冷靜地剖析的, 《少年維特》亦只能絕望地呼叫出來. 但當然, 一支歌可以講的有限, 有時能誘導思考, 已是成功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