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December 2011

客觀的音樂評論?

聽音樂從來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音樂和歌曲,正如其他藝術範疇一樣,很難用客觀的標準評價。藝術之所以是藝術是因為它能激起情緒,而情緒本身就是很個人和主觀的東西,因此所謂「最佳藝術品」、「最佳歌曲」其實全都是廢話。你從畫廊走出來,旁人不會問你哪一幅油畫最佳,只會問你最喜歡哪一幅油畫。你看完一場舞蹈表演,你不會想到哪一套舞跳得最好,只會在腦內再三回味你最喜歡的那套舞。沒錯,關鍵字是「你」和「最喜歡」,這亦是云云「最佳」背後的潛台詞。

先撇除Rebecca Black《Friday》這些重口味的例子,要讓人喜歡上一首作品很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盧凱彤《一個人回家》於八月完成卻等到聖誕節才派台是明智的選擇,狄易達的夏日電子舞曲《無城》於九月入秋才推出卻是自殺行為。唱片公司何時把歌曲派台固然重要,然而更關鍵的是聽眾在什麼年齡層、什麼時候、什麼心情下接觸到這首歌。讓一位十多歲的少女聽陳奕迅《苦瓜》,就算狂播一百次她也不會聽出味道;同樣地,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也不會懂得欣賞藍奕邦《晚晚禮拜六》的沈淪和靡爛。人的心情是微妙的,有時候可能你在音樂播放器上隨機聽到某一首歌曲,剛好到了某一段歌詞、某一句和弦,跟你那一刻的心情不謀而合,你就會跟這首作品像化學反應般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只要你對一首歌有著深刻和正面的印象,它就能成為你心中佳作。

沒有客觀的樂評人

樂評人最大的困難大概就是要盡量持平,以客觀和技術性的角度衡量每一首歌的曲詞編監唱。問題是樂評人也是人,很多時候亦會對某些歌手持先入為主的偏見,例如「陳奕迅的歌近年都不好聽」、「容祖兒不配成為一線歌手」等評論。因為這樣的一種概念,所以任何出自這些歌手的作品都不值一哂。這就像自視清高的文化人一向鄙視無線電視的公式劇集,偶爾來一套《天與地》卻仍然視它為地底泥。然而很多時候人們卻忽略了一件事,香港樂壇的分工比其他樂壇都來的誇張。以一首《你們的幸福》為例,曲詞編監都分別由不同的音樂人負責,謝安琪只是擔當唱和演繹的部份,極其量只能領五份之一功勞。若簡單以《你們的幸福》的成功判斷出「謝安琪今年成績不錯」實在有點不公。

流行曲以外,亦有不少樂評人偏好某些類型的音樂,如黃耀明的電音、鐵樹蘭的重型搖滾、林一峰的民謠、My Little Airport的詩歌式朗誦。若只把重點放在大眾所認識的流行歌手身上,便會變得太商業而忽略掉其他出色的另類音樂。樂評人的文章、評論和年度總結,作用僅僅是供大眾一些音樂推介,從來沒有任何公信力可言。

沒有客觀的頒獎禮、排行榜

至於香港樂壇上的頒獎禮就更加幼稚可笑。以商業利益先行的獎項本來就不是公平公開公正,而頒獎禮「最受歡迎」的部份更必需大家由曾經上榜的歌手/歌曲中投票,表面開放但實質極為小圈子。今年的叱咤我最喜愛歌曲更把名單先縮短至二十首才讓大家從中挑選「最愛」,小器得令人詫異,難以選擇的程度好比選特首。然而即使任由全民投票普選,結果也未必一定能選出音樂質素最好、最悅耳的歌曲,反而只會化為哪位歌手的粉絲數量最多之爭。偶像崇拜是會令人麻木的,看林峰每年奪下「最受歡迎」、「最高銷量」獎項就知道。

既然不少排行榜是根據播放率來定斷,那公信力亦只會存在於電台DJ之間。《花千樹》成為新城電台勁爆本地榜連續兩星期的冠軍歌,代表的只會是DJ們播了這首歌很多次,跟聽眾的口味未必有關。把歌曲排第一位、第二位等名次更是極為無聊之舉。任誰都知道你對一首音樂的喜愛程度會隨著時間改變,今年的最愛下年也會成為明日黃花。排名這種非黑即白、「這一首比那一首好」的思維更會限制不同的可能性,扭曲了藝術和音樂本身的意義。沒有人會去把貝多芬的奏鳴曲或蕭邦的夜曲排出名次,流行音樂中的排行榜除了商業用途外亦根本看不出有實際意義。

只有主觀的享受

大家都知道「各花入各眼」這句話,但真正明白和尊重這事實的人並不多。很多人永遠覺得別人必需要認同自己所喜歡的歌曲。「為什麼《癡情司》拿不到獎」、「最佳男歌手應該是方大同才對」之類正是持這種心態的歌迷才會說的話。若是用開放的態度聽歌,其實不難發現每一位歌手也有自己最美麗的一面,有最適合自己走的道路,所以不用為他們拿不到什麼獎項而煩惱。歌手們亦不應以獎項作為目標。My Little Airport從來也沒拿過亞太區最受歡迎組合獎,但他們的音樂卻被廣傳遠至歐美觀眾的耳中,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享受是個人的、主觀的。你認為什麼音樂好聽就該繼續去聽,別要其他人提醒你應該喜歡什麼。自己的享受要由自己主宰。

Monday 19 December 2011

獨立音樂人的聖誕禮物


看來香港唱片業真的挨不住了。在這市道低迷的時代,只有金字塔最頂尖的幾位巨星級歌手發專輯才能賺回成本。其他在底層的歌手,尤其是獨立音樂人,都只能靠掏銀包自資出唱片來當作宣傳。隨著十二月的來臨,除Modern Children外亦有不少其他音樂單位把他們的作品放到網上供人免費下載,企圖增加曝光率外也算是給大家一份聖誕禮物。


Arnold Fang & Storytellers【冬密語】由居住於日本的香港音樂人方欣浩創作,專輯內十一首容易入口的作品把他在日本的冬天體驗化為音符,作為手信送給香港朋友。碟內有些歌曲彷如冰雪般略感寒冷,有些卻輕快地奏出節日氣氛,整體是十分扣題的心血之作。Arnold Fang & Storytellers Live將於2011年12月21日在上環文娛中心演講廳舉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透過音樂會感受一個不一樣的冬天。

試聽MV:http://www.youtube.com/watch?v=gLSt5veprlM
下載網站:http://www.89268.com/wintermotifs/



No One Remains Virgin所創作的音樂不是普通人能接受。這劍走偏鋒的本地樂隊繼《心繫鳩國》和《李嘉誠島》後,再次以他們拿手的實驗性音樂和甜美聲線寫成《獅子胯下》。第一次聽他們作品的人千萬別被夢幻的電子曲風騙倒,歌曲過後會發覺臉上火辣辣的,原來在不知不覺間被大力刮了一巴掌。《獅子胯下》由黃炳創作的動畫MV比那批評社會的歌詞更重口味,生動地描繪了港人被政府強姦和顏射的場面,心靈脆弱的人千萬別看。若看過MV後讓你留下永不磨滅的疤痕,本人恕不負責。

試聽MV:http://www.youtube.com/watch?v=6K4FZ1ug0HI
下載網站:http://nooneremainsvirgin.bandcamp.com/album/virtual-7



林一峰自創品牌LYFE,在音樂路上比其他流行歌手都更自由。【One Magic Christmas】是他為感謝歌迷而送出的聖誕禮物,內含一首原創作品《Simple Wish》及三首經典的聖誕歌曲,都是讓人會心微笑的輕鬆小品。雖然可以小心眼地說他是為自己的專輯【One Magic Day】和即將舉行的兩場音樂會《2011 The Last Magic Day》、《2012 The First Magic Day》進行宣傳,但最緊要是他創作時寫得開心,我們樂迷也聽得開心。

試聽MV:http://www.youtube.com/watch?v=_hlJJcDZQ98
下載網站:http://www.chetlam.com/news.php?nid=49

Tuesday 13 December 2011

調的重要性-談《看穿》與《神奇化妝師》



十月從網上聽到陳奕迅的最新國語歌曲《看穿》。尚記得當時聽完的感覺就是「哦」了一聲,沒有特別感到動聽或不動聽,只覺又是另一首平凡的流行曲。數星期後聽到Eason的廣東派台歌《神奇化妝師》,這次心中卻不禁呼出「哇,這首歌好聽!」的讚美。最令我驚訝的是《神奇化妝師》竟然就是之前覺得普普通通的《看穿》粵語版本。「不是吧」,我心想。反覆細聽兩首作品,發現旋律果然一模一樣, 編曲與唱腔亦大同小異,但《神奇化妝師》總是給人一種脫俗的悅耳感。甚至連國內的網民也認為「粵語版瞬間高級好多」、「連曲子仿佛都比國語的好聽些」、「粵語居然和國語感覺完全不一樣」。這兩首看似相同的歌曲給人的印象卻大相逕庭,背後的原因實在令人好奇。

這問題最明顯的解答自然是歌詞之分。國語詞由作曲人藍又時填寫,粵語詞則由林夕負責,兩者功力之深淺自然不必多說。然而兩首作品的分別並不只限於此。在直接對比下,竟然發現一個有趣事實:

《看穿》與《神奇化妝師》原來屬不同調。

調,即「key」,在音樂上決定一段旋律的高低,。以簡單的例子來說,一班朋友唱著同一首「生日快樂」,有些人會唱得高,有些人會唱得低,這就是不同調之分。同一首歌裡面亦會出現「升key」或「轉調」的可能性,例如陳奕迅《七百年後》最後一段副歌就由原本的D flat major升為E flat major,容祖兒《心淡》最後亦由F major升為G major。把旋律在末段副歌忽然升高的手法能增強澎拜的氣氛,在流行曲中非常普遍。

不同人翻唱同一首歌會因應他們性別或音域來選擇不同的調。陳奕迅在DUO演唱會中唱出謝安琪的《囍帖街》和王菲的《約定》時都必定比她們原調為低,只因女性的音域本就高於男性。孫燕姿《遇見》的調比林一峰所創作的原曲高亦是同樣道理。有時候歌手也會把自己歌曲的調改變,例如《越唱越強》。容祖兒《越唱越強》在2005年【Bi-Heart】收錄的版本原屬C major,但後來考慮到這是一首跳唱作品,在拉闊表演期間很難為高音保持水準,所以在08年Starlight演唱會與09年Perfect Ten中已降調為B major。為迎合改編慢板的氣氛,Number 6演唱會裡的《越唱越強》再被降半音至B flat major。這些改變都合理地配合著歌手的演出,所以即使與原曲的調不同亦無不妥。

《看穿》和《神奇化妝師》卻奇怪了。《看穿》屬G major,《神奇化妝師》屬較低的F major,同一條旋律與編曲卻用兩個不同調唱出國語與粵語版本,箇中的原因實在令人摸不著頭。歌手同樣是陳奕迅一人,根本無謂為音域問題而煩惱-既然唱得了《看穿》,他自然亦能唱出G major的《神奇化妝師》。這與歌曲的編曲亦毫無關連,只因除了調的改變外,兩首作品根本被編得一模一樣。唯一值得留意的是,也許《神奇化妝師》中廣東話的抑揚頓挫比較適合較低key地唱出,《看穿》的國語則適合高音一點。然而宏觀香港樂壇卻好像沒聽過這樣的例子,即使是陳奕迅以往的《明年今日》《十年》、《富士山下》《愛情轉移》、《K歌之王》等歌曲,擁有相同編曲的兩個國粵版本從來都是屬同一調。得出的結論只能是製作人憑他們的音樂第六感判斷出《神奇化妝師》的調較低才好聽。

若真的是這樣,他們的第六感正確了,因大概更多人比《看穿》更喜歡《神奇化妝師》。說到沒有根據的音樂理論,或許有另一因數影響著大家對一首歌曲的感覺-不同的調本身會引發出不同的情感氛圍。德國詩人Christian Schubart於1806年《Ideen zu einer Aesthetik der Tonkunst》(「音樂美學的思路」)一書中曾對眾多調性作出不同情感的劃分,後來被廣泛流傳:

C major:天真、純潔、簡單
D flat major:平淡卻令人不安、笑而不語、痛而不哭
D major:勝利、呼喊、普天同慶
E flat major:愛情、奉獻、與神的親密交談
E major:不完整的歡笑
F major:妥協、平靜
F sharp major:經過激烈掙扎,最終克服障礙時靈魂的迴聲
G major:田園詩般的抒情、平靜而滿足、真正的友誼和忠貞不渝的愛情
A flat major:死亡、審判、永恆
A major:純潔的愛、滿足於現狀、青春的快樂
B flat major:開朗、問心無愧、對世界充滿希望
B major:強烈的情緒發洩、充滿激情

別看這個整理頭頭是道,其實於現今音樂已不適用。十八世紀的樂器利用了特定的調音,讓不同調的音符之間距離稍有不同,這些細微的分別則讓不同調的樂曲營造出不同情緒。可是自十九世紀開始,人們使用了另一種稱為「十二平均律」的調音方法,使所有調的音符比例變得完全一樣,而以上列表中的情緒亦再無科學根據。

然而人類大腦是複雜的,有時候音樂帶給我們的感覺並不能單純以科學角度解釋。上述情緒真的沒有意義嗎?也許只是偶爾,但看看香港幾首流行曲,可能會發覺調跟情感並不完全獨立:《Shall We Talk》、林一峰《19》原來屬C major;《獨男》、《你們的幸福》、《毋忘花》、《木紋》這些都屬D flat major;《最佳損友》屬E major;《明年今日》、《遇見》屬A flat major;《我的驕傲》則屬B flat major......當然,不是所有歌曲都必定會跟Christian Schubart的說法不謀而合,但不同調會令人產生不一樣的感覺,這理論大概尚未能完全推翻。這方面的分析仍待物理學家與心理學家繼續研究。

說回陳奕迅的《看穿》與《神奇化妝師》,其實不管為何兩者會屬不同調、不管為何較多人喜歡粵語版的後者多於國語版的前者、不管不同調是否會引出不同的情緒,其實說到底只要音樂有人懂欣賞就好了。或許這些問題全都是為配合陳奕迅大碟主題【?】而設的不解之謎,想多無謂。


《看穿》(國)
主唱:陳奕迅
作曲:藍又時
填詞:藍又時
編曲:唐奕聰
監製:梁榮駿



《神奇化妝師》(粵)
主唱:陳奕迅
作曲:藍又時
填詞:林夕
編曲:唐奕聰
監製:梁榮駿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1

【轉載】拉小提琴的男子



原文連結:The Man with the Violin

‎2007年1月12日清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個地鐵站內,一名男子用小提琴演奏了43分鐘包括巴赫和舒伯特作品在內的六首古典音樂。這段時間大約有一千名市民經過車站,大部份都是上班途中。

三分鐘後,方有一名中年男士留意到這位音樂家的演奏。他慢下來,停了幾秒,然後急忙趕往他的目的地。

四分鐘後,小提琴手賺到了他第一元美金。一名女子停也不停地把硬幣拋進他帽子。

六分鐘後,終於有一位年輕人停下來,靠在牆邊聽他彈奏,看看手錶後又離去。

十分鐘後,一位三歲男孩走近表演者,他母親卻催他離開。男孩再次望向小提琴手,但母親無情地推著他,男孩只好一邊走一邊回望。其他經過車站的小孩也全都如男孩般感到好奇,但每一位家長都催促孩子向前走,無一例外。

四十五分鐘過去,音樂家從未間斷地表演。期間只有七人稍稍停下來聽了一會。二十七人放下了捐款,但大多都依著本來的步速離開。這位男子最後共賺得32美元。

一小時後,他的演奏結束,車站恢復原狀。他離開時沒有得到任何注意、沒有任何掌聲、任何鼓勵。

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但小提琴手原來是世界級著名演奏家Joshua Bell。他那天用一部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彈奏了世上最複雜的幾首作品。三天前,他在一個演奏廳裡以平均票價100美元的入場費演奏了相同的樂章。

這是真人真事。Joshua Bell匿名地在地鐵站裡拉奏,是為了The Washington Post籌劃的一個關於品味與價值觀的社會實驗。這項實驗引申了幾個問題:在普通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錯的時間下,我們能感受到「美」嗎?如是,我們會否停下來欣賞它?在不適當的場合下,我們能否注意到才能的展現?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到底還錯過了些什麼?

Friday 2 December 2011

at17大概不會重組



因香港電台節目《女人多自在》系列《幸福的旁邊》中的電話鈴聲而找到了at17的《金魚歌》,聽到2004年《十一團火音樂會-雁石分天》的這個版本不禁捧腹大笑。

當時還唱著少女情懷式流行曲的at17,唱出「兩條金魚兩個頭,四隻眼睛游游游,bababa......」的兒歌本來沒有什麼不對。可是聽下去便會發覺中段的曲風突然轉為重型金屬,隨著林二汶的screaming,盧凱彤的power chord和鼓手的blast beat讓兒歌成為了憤怒的化身。把「金魚」二字以如此嘶聲力竭的方式咆哮出來的樂隊,她們恐怕是史上第一隊。音樂會過後,盧凱彤補充:「當時候那種境界簡直是忘我!我完全是憤怒的,你連笑也沒有笑。我是『吼!!!!』那樣的。我真的是憤怒。接著唱《始終一天》的時候我竟然是黑面,心情未能恢復過來,之後雖然嘗試很努力地笑,但額上仍有一團怒火。」

短短兩分鐘已有這麼持久的效果,更何況Ellen現今已成為搖滾味濃厚的rockmui一年有多。在EP【Summer of Love】、國語專輯【掀起】以至最近的聖誕單曲《一個人回家》裡,我們已找不到任何at17的影子,只有一個成熟、個性化的indie rock女歌手。林二汶還好,仍然靠著一把靚聲在流行音樂中打滾,但盧凱彤在曲風上的轉變大概已經走不上回頭路。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壞事。Twins始終要擺脫「學生妹」時期,楊千嬅也不得不由少女成為中女。歲月流逝,人總會變的。如今最理想的大概是2012年at17再次舉行最後一場以這二人組合名義開的音樂會,然後就放手去創造各自的音樂世界。無論是at17也好,林二汶與盧凱彤也好,在樂壇上都是不能被取代的名字。既然她們都找到自己的出路,我們也就放長雙耳,聽聽這兩把不再為對方和音的女聲如何各自發熱發亮好了。

Monday 28 November 2011

Modern Children發佈免費iPhone大碟



別看如此色彩斑斕和乾淨俐落的圖像,以及他們帥氣的英文名稱,便以為Modern Children是外國某成名流行組合。掛上「摩登小孩」旗號的實則是一隊於2006年成立的香港獨立搖滾樂隊,以夢幻及輕快的風格奏出一首首在樂壇中別樹一格的樂曲。

雖然成立時間已達五年,但如其他本地樂隊一樣,成立日子的長短並不代表他們的音樂質素,或是他們出碟的次數。Modern Children於今天(11月27號)推出了他們首張同名專輯,豪氣地以一個免費iPhone程式的方法把音樂宣揚。擁有iPhone、iPod Touch或iPad的人,只要上iTunes App Store簡單地按下數個按鍵,便能完整試聽及擁有他們整張專輯的十首作品。雖然程式裡的樂曲沒有CD質素般完美,但不失為認識他們音樂的好途徑。

在Facebook專頁上他們這樣描述自己:「如果用一個詞形容Modern Children,最適合不過的詞語是「繽紛」了。他們喜歡玩不同類型的音樂,以另類流行和後搖滾音樂為主;有別於傳統搖滾樂隊,除了以結他、低音結他和鼓的演奏外,亦會以不同的樂器演奏,如手風琴、Rainbow Bells、二胡等,力求得到不同的聲音,他們的演出保證目不暇給;他們的音樂「繽紛」,可以溫婉甜美,又使人血脈噴張。」

聽過大碟的歌曲後,發覺他們的形容並不誇大。每首歌長短不一,短如兩分鐘內的《Tree of life》和《Reprise》,長亦有達八分鐘的《Italy song》,但的確首首皆為上品。繽紛之感大概來自眾多樂器的運用,例如口哨、二胡、甚至彷彿來自山區男孩的粗糙歌喉。《Home》中更利用連綿細雨的聲效,突顯樂隊在氣氛營造及編曲上的創意和心思。專輯中多次利用一段蒙古民歌的吟唱,令《Mongolia》和《Reprise》都充滿熱鬧的民族氣息,而《First song》、《Star train》與《Italy song》三首後搖滾味甚濃的作品不但沒有減低大碟的流暢度,反而把Modern Children所營造的繽紛世界扣得更為緊密,配合紅、橙、藍、綠的專輯封面更加顯得百花盛放。

Modern Children這張專輯就算要付費也絕對值得購買。他們計劃於2012年1月14日發行實體大碟及於同日舉行大碟發佈音樂會,試聽iPhone app後喜歡他們作品的朋友切勿錯過,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無條件提供免費音樂的開放態度。

App Store下載連結
Modern Children Facebook專頁


Sunday 20 November 2011

蘇打綠《燕窩》的絃、電、人三重奏



蘇打綠的編曲能力在眾多華語樂隊中是屬於不同境界的。當別的樂隊還停留於一般或輕或重的搖滾樂時,蘇打綠以完整的概念分別交出【春·日光】與【夏/狂熱】兩張風格截然不同的大碟,盡顯他們的創意及對音樂的執著和熱誠。最新專輯【你在煩惱什麼】中除了以拍掌踏腳聲作節拍的點題歌《你在煩惱什麼》及帶點迷幻激情的《控制狂》外,編曲最為豐富的絕對是由絃、電、人三個層次堆砌出來的一曲《燕窩》。

題材《燕窩》來自燕子築巢卻被人拿取當燕窩吃,引申出歌手自身的價值,嘔心瀝血創作後卻把音樂全盤送給聽眾。作品在旋律編曲上亦顯出蘇打綠無私奉獻的精神。歌曲中主要存在的三種樂器,絃樂、電音、人聲,正好是樂團最常用最拿手的三項音樂元素,交疊在此發出了專輯中最耀眼的光芒。

作品的前中後三個部份分別由絃、電、人三項元素稱霸。絃樂部份經團員阿龔解釋是由兩組絃樂四重奏、阿龔親自演奏的電中提琴,以及電腦合成的絃樂取樣混音而成,亦真亦假但不失古典氣息。開首一問一答的絃音配上電中提琴獨奏,在青峰的歌聲進入前作了很好的引子,接著歌聲與絃樂在聽者的耳邊互相交替,一起一伏達到了飽滿的效果。至第一次副歌的出現,絃樂才甘心退回背景,騰出空位以突出副歌所須表達的字詞。

隨著青峰一句被聲效過濾的「I don't care」,伴奏由原本的絃樂一百八十度轉為流行鼓及電結他,轉接位圓滑而理所當然,靠的是純熟的混音技巧。及後的部份由鼓手小威的節拍承托起整個旋律,為歌曲提升到另一高位。襯托著歌聲的電結他依舊有著適當的留白,讓主旋律浮面,直至歌曲的中段絃樂再次入隊,把氣氛推向高潮。

作品的頂點無疑是尾段大量人聲和音加入的那刻,與青峰的「啦啦啦啦啦啦」結合,觸動大家耳朵裡的神經。如此澎拜的聲浪令人聯想到舊作《小宇宙》在每次演唱會中形成的大合唱場面,必定能感動每一位相信音樂能凝聚力量的知音人。

雖然結尾再次奏出的開首絃樂旋律顯得稍微牽強,但卻讓人有一種重聽作品、繼續瘋狂loop的衝動。最後那未能解決的音符更是致命所在,猶如腳低踩空,讓人不得不按下重播鍵來填補心中的空洞。《燕窩》的感染力極強,相信被作品觸動的歌迷吃過蘇打綠這碗燕窩後,一定不會忘記燕子在背後花上的點滴辛酸。


《燕窩》
演唱:蘇打綠
曲/詞:青峰

Monday 14 November 2011

無敵組合?-Christopher Chak、林夕、陳珀、Alvin Leong



Christopher Chak,香港作曲人,原名澤日生,現為Passport Publishing及EMI Music Publishing旗下作曲人。作品產量不多,但曾奪得2007年度四台聯頒音樂大獎的(作曲人)傳媒大獎。

林夕,香港填詞人,原名梁偉文,二十年內創作了超多三千首的歌詞,於2008年度《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上獲得「代表香港樂壇最高的終身榮譽大獎—金針獎」。

陳珀,廣東青年女作曲家、編曲家,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修作曲兼修鋼琴和指揮,被視為中國作曲界一顆作曲新星。

Alvin Leong,香港唱片監製,全名梁榮駿,曾製作的作品超過數百首。九十年代主要與王菲及張國榮合作,近年在環球唱片旗下多為陳奕迅、張敬軒、孫耀威、李克勤等歌手監製歌曲。

這四位音樂人的名字分開看還好,但如出現在同一首流行曲的製作班底上,你便知道一定會有大事發生。2007年在陳奕迅的《富士山下》中他們四位首度合作,結果作品橫掃各大頒獎禮,風靡全球華人。單是《富士山下》一曲(未計國語版本《愛情轉移》)已奪得十多個獎項,成為樂壇一大傳奇。及後他們每年都會合作推出新作,包括2008年謝安琪《鍾無艷》和張敬軒《不吐不快》、2009年容祖兒《搜神記》(國語版《赤地之戀》)和麥家瑜《不方便的真相》、2010年陳奕迅《一絲不掛》、以及近期謝安琪的《你們的幸福》。他們幾乎每一首作品都必定成為年度大熱之作,今年《你們的幸福》也並不會例外。他們的化學作用總是能給歌迷一種不可抵抗的魔力,算得上是無敵的組合、信心的保證。

然而細聽以上的歌曲,不難看出一條固定的方程式。坦白說,筆者我並不特別受落。

Christopher Chak譜的旋律與別不同的地方是段落長,連珠炮發的音符充滿整首樂曲。別的流行曲在四分鐘內能填上三百餘字,但他寫的作品卻永遠能塞進五、六百字的歌詞。在《你們的幸福》裡,這串過份密集的音符更營造了所謂「雙副歌」的效果。有人說這是作品出神入化之處,但我說這不但讓聽者把注意力放在歌詞而並非音樂上,更令人有一種透不過氣的窒息感。他這樣的作品就像一幅幅被文字充斥的油畫,破壞了油畫本身的意義-有時候適當的留白是必需的。Christopher Chak早期的《富士山下》和《鍾無艷》在音樂及和弦上更是一式一樣,被網民crossover為一首《富士山下的鍾無艷》。幸好及後的作品都較為獨立,但長氣的特色卻改不了。

也許是音符特別多的關係,讓林夕有機會好好發揮他的威力,才會令這些作品如此受歡迎。若別的作品是簡而精的詩歌,那林夕在Christopher Chak的曲上寫出來的便是一篇篇充滿細緻描寫的散文。廣大樂迷都是喜歡聽歌詞的人,歌詞越多,在樂壇詞聖筆下能觸動的人便越多。在《不吐不快》中他更要張敬軒一口氣唱出「任何密友任何伴侶和諧互鬥投緣互信尊敬退縮生疏掛心忽近又遠跟世態搖擺」這三十三字的奇蹟,高難度卻又巧妙。

陳珀這位來自廣州的女編曲家得到Alvin Leong的賞識,為這些歌曲添上不少韻味。大概因她有著指揮家的背景,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西洋樂團中的不同樂器為作品構圖,可惜能力卻只限於此。一首《富士山下》的確營造了白雪紛飛的哀愁之感,但不知是否先入為主,總覺得之後的作品都圍繞著類似的方法而編,甚沒新意。以管弦樂隊作支柱、鋼琴或作伴奏或作點綴,這是陳珀的特色亦是限制。來到二十一世紀,何妨不嘗試利用電音或其他電子效果,為作品配上更多可能性。

Alvin Leong作為著名唱片監製,大概懂得香港人喜歡怎樣的音樂,但在他帶領下的這無敵四人組卻對我無效。在他們合作過的作品當中只有一首《一絲不掛》深得我心,喜愛之處亦只因那不停遊走的鋼琴音和三拍子的曲式。然而筆者並不代表所有樂迷,在今年年尾樂壇的成績單裡,大概依舊會頻頻出現《你們的幸福》這五個字。算了,反正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你們的幸福》
主唱:謝安琪
作曲:Christopher Chak
填詞:林夕
編曲:陳珀
監製:Alvin Leong

Monday 7 November 2011

謝安琪的新移民通識課



謝安琪【你們的幸福...】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臨崖勒馬重返草根方向的專輯、比較《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謝安琪、專輯中「母子」頻頻出現的象徵意義、點題作《你們的幸福》的感染力、末日題材《十二月二十》與《十二月二十二》的首尾呼應、歌曲編排稍有不順的問題......若要盡數它耐人尋味之處,恐怕用萬餘字也難以釋懷。精力有限,只好在此略略研究筆者特別鍾愛的兩首作品《潔淨皇后》與《浮雲》,謝安琪兩堂關於新移民的通識課。

兩首同樣以草根視點為新移民平反的作品在聽覺上各走極端。《潔淨皇后》中謝安琪以濃厚的搖滾狂野之氣代入清潔工角色,呼喊出夢想破碎的無奈、憤怒、妥協,困在圍城中只好自居皇后;《浮雲》則以第三者的角度慨嘆新移民沒法植根、無所定居的空虛,曲風走悲情痛心路線。一剛一柔,正好全面透視這群被社會忽略,甚至被排斥的人的心底話。

香港回歸後,越來越多內地人來港產子、讀書、生活。有些像《潔淨皇后》般與港人結婚,「放棄了兩老放棄了舊日熟悉好友,決意帶四歲幼女與異地伴侶聚頭」,有些則像《浮雲》般「聽說都市更多新的養份」,移民過來希望孩子能過好一點生活。也許有人會說他們來港「搶資源」,但他們許多並不勢利,只是被動地擔當著中國制度缺陷上的受害者,一心只想「朝著幸福新世界尋人生」。誰都想幸福,不是嗎?

來到香港後新移民努力工作,並不如大眾所想像般「攤大手板攞福利」。要知道綜緩人士當中近70%是老弱傷殘的香港人,約30%是單親、低收入或失業,當中更只有不足6%是新移民(註)。潔淨皇后「就算要屈就也未會放手」,浮雲「決心堅拒世間憐憫,盡了力,天梯上不了始終安於責任」,都道出他們並非好吃懶做的蝗蟲。更令人不安的是他們本身各有各夢想,對這片土地充滿希望,但得到的卻是冷言冷語及令人沮喪的貧窮。慘遭歧視「操鄉音會被視做外星的怪獸」、在六十呎的劏房滯留「有螞蟻有惡臭有眼淚汗液臉上流」、為節省電費「晚黑溫書害怕著燈」......聽到一句「仰望別人孩子著名牌子,對孩兒苦笑:『要簡單一點的做人』」,心房彷彿被深深錐了一下,萬般痛心。無論是《潔淨皇后》還是《浮雲》都只能在悲中勉強作樂,「冷眼亦要接受、冷語亦要接受」,繼續「信奉勤奮帶來平穩」。

周博賢與林若寧自然寫出了兩首歌曲的靈魂,但幕後的作曲與編曲都相輔相成地加深歌詞的感染力。《潔淨皇后》是繼《私隱線》和《字裡行奸》後謝安琪又一「有火」作品,首數秒的電結他intro彷彿清潔工用力抹著掃著擦著刮著,又彷彿單車手帶著熱血比賽的快感,更預示歌中主角心中那團咽不下的氣,十分入味。《浮雲》採取行雲流水式的結構與唱腔,全曲沒副歌只六小節不斷重複,加上尾段不受約束的隨意哼唱,充分顯現浮雲「寄居青空沒法植根」的苦況,令人動容。

揭示社會低層那些沒被重視的問題是謝安琪出道至今最被賞識的耀眼之處。這次在【你們的幸福...】中重返這大方向,討論新移民、活於貧窮線底下的人,讓她繼續穩固草根天后的地位。還望廣大聽眾樂迷會從作品中得到啟蒙,令這城市少一點矛盾,變得更可愛。

註:樂施會-本港綜援受助者的情況 (2009年更新版)


《潔淨皇后》
主唱:謝安琪
作曲:英師父
填詞:周博賢
編曲:英師父
監製:英師父


《浮雲》
主唱:謝安琪
作曲:葉秀雯
填詞:林若寧
編曲:C.Y. Kong
監製:Alvin Leong

Monday 31 October 2011

王菀之《水百合》湧起驚濤駭浪


水百合,又稱睡蓮,是睡蓮屬的水生植物,是晝舒夜卷的花中睡美人,是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的名畫系列,是古埃及神話中像征著「只有開始,不會幻滅」的吉祥圖騰,是古印度生活中天女散花傳說中的主角,是傾倒無數中國詩人的美豔化身,是聖潔、坦蕩、脫俗的象徵,是榮辱不驚、與世無爭的淡薄。

尖叫聲,是水百合從花蕾中綻放的一刻;詭秘的鍵盤琴音,是埋藏在水低下堅韌的地下莖;渾厚的小提琴聲,是佇立水面上朵朵的花卉;被扭曲的男聲低吟,是平貼在水面上心有不甘的葉片。

女聲與其他無伴奏和聲在池中「嗒啦啦啦」哼唱,旁若無人地瀟灑起舞。一浪接一浪的電結他是她邁向天空的決心,跳脫的bassline是她充滿生命力的心跳,錐心的鼓聲是她不愛理會是如何被疼愛的倔強。圓滑的轉音、遊走於半音階的音符、步步逼進的節奏及氣氛......水百合把點點漣漪化為驚濤駭浪,直搗心靈。

由《真的受傷了》出發的王菀之不斷進化,繼【柯廸夫】的《高八度》和【Cinema of Love】的《最好的》後,她帶來則尺度更闊、更具挑戰性、比最好的更好的《水百合》。這位唱作歌手在作品中繼續任性地寫出極具各人風格的畸形旋律,而林夕亦為她度身訂造一份我行我素的自白。馮翰銘依舊成為作品的幕後功臣,在驚艷底下再鋪上一層堅決的搖滾風,令人不禁驚嘆:「不得了,王菀之這次來真的!」官方MV推出後證實這位來自火星的女孩的確是個怪胎,作品中注入的異彩在樂壇中無人能及。繼續盛放吧,水百合。繼續攀上妳的音樂巔峰!


《水百合》
主唱:王菀之
作曲:王菀之
填詞:林夕
編曲: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en
監製: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en



延伸閱讀:黃志華:誰是真正的水百合

Wednesday 26 October 2011

看林奕華〈賈寶玉〉導賞何韻詩【Awakening】



【Awakening】不單只是何韻詩入行十週年的紀念專輯,更是林奕華執導舞台劇〈賈寶玉〉的音樂概念大碟,這點是極為重要的。要是單純把這張專輯作為流行大碟獨立評論,則猶如掩耳欣賞舞蹈員的舞蹈、閉氣品嚐陳年老酒,始終不能呈現作品的全部。一流的舞蹈必需與樂曲化為一體,一瓶好酒必需色香味俱全,而一張舞台劇的音樂概念大碟同樣必需與它所依附的舞台劇的畫面、情節、主題等方面配合,方能讓聽眾完整地感受到創作者所花的心思。

【Awakening】作為〈賈寶玉〉 的概念大碟,在提升與延續整個舞台劇體驗來說是成功的。

〈賈寶玉〉的時間線從一開始寶玉死後在太虛幻境開始,再次下凡重新經歷他的一生後在結尾重回天上。音樂專輯隨著舞台劇的節奏與順序而行,從《Overture:預演》到《Reprise:回歸》的每一首歌曲都對應著劇中某一場景。這張專輯與其他流行大碟不同,純音樂的部份並不能視為何韻詩所演唱作品的前奏,亦不是所謂的過場音樂。它們是作為一個個獨立的樂章而存在。除最後《拋磚引玉》外,其餘十二首作品無論有歌詞與否都象徵著賈寶玉在劇中所經歷的每一階段,當中包括因記不起而感迷惘的《茫茫》、明明盛放著卻若有所失的《海棠花開》、毫無歡樂氣氛可言卻突顯寶玉之沮喪的《大婚》等。《大婚》聽似跟其他歌曲毫不連貫,但專輯內的曲與曲之間本來就不存在連貫的意圖,正如林奕華要把百餘回〈紅樓夢〉化為三小時的〈賈寶玉〉,也只能零碎地挑選某幾段較為重要的章節來演繹。

有人喜歡把【Awakening】與同樣是何韻詩出演的舞台劇〈梁祝下世傳奇〉及其同名音樂專輯相比,認為在歌詞上沒能把劇情承接所以顯得較為遜色。然而這樣對比是不公平的,因兩齣舞台劇對展示音樂與歌曲的方向都不大一樣。〈梁祝下世傳奇〉 的歌曲以音樂劇的形式把某些實際劇情以歌詞交代,如《十八相送》、《有人跟蹤我》、《做好準備》等,都是在音樂上配合適當的演技。〈賈寶玉〉的歌曲卻並沒走這條路線,反而把它們安設於章節與章節之間,為那一刻賈寶玉的領悟及劇情的發展作一小結,更為舞台劇營造適當的環境氛圍。一曲《花辭》正式極佳例子,延伸劇中黛玉所謂「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的生離死別之感。

音樂上,碟中不少作品都能達到為舞台劇增強意境的效果。《Overture:預演》在寒風中帶點點暖光,預示了〈賈寶玉〉整體的基調。《茫茫》與何韻詩前作《冰心》稍有相似之處,卻少了一份冰硬,多了一份白雪紛飛、前路茫茫之感,與寶玉當時的心情切合。為晴雯之死而悲鳴的《青春祭》由放下at17獨自走非主流路線的盧凱彤作曲,是「失去就是富有」的活生生例子,請她祭祀青春的確最適合不過。舞台劇的兩首主題曲《癡情司》及《拋磚引玉》更有點睛作用。前者以小調形式唱出,充分顯出〈紅樓夢〉這文學鉅著裡帶中國風的古典美;後者在《Reprise:回歸》的推進式帶領下作總結,大氣地呼喊著寶玉這次下凡所領悟的寶貴一課-「勇氣」。

話雖如此,這大碟畢竟並不完美,可改善之處還不少。解花簽一幕《花花》的基調跟整體劇情不太相襯,天真爛漫得猶如容祖兒《心花怒放》,用作演唱會握手位定必一流,在〈賈寶玉〉內卻無顯著效果。若改作一首激情小品,描述寶玉明知道十二金釵各人的悲慘結局卻還強作微笑的複雜心情,大概會更適合。《葬》由一位不知名男聲翻唱《癡情司》旋律,實在有點刺耳。要知道由全女班主演的舞台劇中忽然聽到一把男聲是多麼突兀。若何韻詩本人因彩排而沒時間錄音,找另一位女聲來演繹此曲總比男聲好。純音樂的《木石前盟》亦略嫌太過俗套,在大碟的眾多抽象與富內涵的編曲中顯得空洞無比。

【Awakening】在編排、製作與概念上都與〈賈寶玉〉血肉相連,不但是舞台劇不可缺少的一環,為它增添不少韻味,還把整個計畫的餘震帶出舞台,走進樂壇。的而且確,它作為何韻詩十週年的紀念專輯是較以往收斂了,失掉【Heroes】與【Ten Days In The Madhouse】的火候。是錄音及選歌時間太過倉促,是局限於〈賈寶玉〉主題而沒能度身訂造更貼切的作品,還是她已決定拋低既有全不留,踏進人生的另一全新階段?只有歌手自己知道。無論如何,何韻詩在〈賈寶玉〉中的參與無疑令舞台劇加分不少,這是值得嘉許的。

Sunday 23 October 2011

網絡歌手Timmy Tin



香港音樂界臥虎藏龍,能成為主流音樂人或歌手的未必高質素,而高質素的人卻又未必會打入主流樂壇。這現象除獨立樂隊、另類音樂創作者外,網絡歌手亦是一個極佳例子。

靠網絡成名的歌手不多,但跑出來的必然有一定水準。還記得2005年KellyJackie(陳曉琪)在網上放了她一首《他約我去迪士尼》一炮而紅,甚至獲得與她偶像陳慧琳合唱的機會;台灣的阿福(鄧福如)事前雖然已跟唱片公司簽約,但卻是她放在YouTube上的翻唱作品令她得到超高的傳唱度。能唱能作的當然還有男生,但這一位業餘網絡歌手卻不被普遍人所認識—他叫Timmy Tin。

Timmy Tin的全名、年齡、職業不詳,筆者甚至連他什麼時候開始創作也不清楚。唯一知道的,是他至今已為自己寫了八首單曲。聽著那一首首並不流行的流行曲,不禁對這把神秘聲音產生好奇心,亦不自覺對他的創作歷程有著種種猜測。

《時代門外》作為Timmy Tin第一首公開作品寫得出奇的入耳。工整的結構與編曲都讓它比很多剛開始創作的作曲家的歌曲都優勝。由曲、詞、編、唱、錄、甚至和音都一手包辦的他有著敏銳的音樂觸覺,令他清楚知道如何令一首歌曲使人聽得順耳。但若問Timmy Tin最成功的作品,無疑是他第二首寫的《臨別擁抱》。雖然編曲跟前作同樣是以簡單的鋼琴、絃樂與電子鼓伴奏,但旋律和歌詞都確實有所進步。副歌的兩句「留住你會否比分手更好/還是我需要劃上句號」、「離別你會否比一起更糟/還是我需要換個態度」巧妙地呼應,盡訴歌中主角在分手不分手邊緣的心理掙扎。這作品如此受歡迎也恐怕是因為這兩句的魔力所影響。

兩首廣東曲過後,Timmy寫了他唯一的國語作品《宿命悲劇》,在反反覆覆的琴音下唱出的內容亦比較抽象,容易令人陶醉。及後的單曲顯然聽到他在音樂上的種種新嘗試,包括鍵盤隨著歌聲互相答問的《幻覺》、一洗以往苦戀味道的甜蜜之作《承諾》、利用了聖誕歌作支撐的《最後聖誕》、 富詩意及充滿意象的《後遺症》。這些歌曲都各有其特點,盡顯創作者對音樂的熱誠與心思。

第八首《舞塔曲》是這位網絡歌手至今最後發表的作品,同時把他的創作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他不再交出談情說愛的題材、不再以鋼琴作為音樂的主導,反而驚喜地編出一首具豐富魔幻色彩的作品。歌手大膽地把兩種不同曲風結合在同一歌曲內。起步的慢板三拍式圓舞曲,在四聲鐘聲後化為四拍式的的士高電子重拍。六分多鐘的作品被豐厚的絃樂帶領,期間穿插不同的聲效,甚至運用了過濾的歌聲效果,連同起伏有序的節奏令它在形式、題材與技巧上都超越歌手的舊作。

Timmy Tin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發表新曲。他在《舞塔曲》的震撼後將會為大家帶來什麼?會乘著氣勢繼續破格創新,還是返回《臨別擁抱》的大路催淚情歌?希望在不久能夠揭曉。

Timmy Tin個人網站(作品供免費下載):http://www.timmytin.com/


《臨別擁抱》
曲、詞、編、唱:Timmy Tin



《舞塔曲》
曲、詞、編、唱:Timmy Tin

Tuesday 18 October 2011

【Joey & Joey】能否成為樂壇年度專輯?



流行天后容祖兒歷年得獎無數,但她卻一向是紅人紅歌不紅碟。在上年年尾因【Number 6】演唱會而在頒奬禮收穫豐富的她坦言「希望來年能拿到最佳專輯的獎項」。過了大半年,結集兩首百老匯廣告歌《澎湃》和《13點》及電台播放率爆標的《花千樹》,令無數祖迷與非祖迷均引頸期待的【Joey & Joey】終於正式推出。作為大概是容祖兒2011年的唯一廣東大碟,它能否奪得年尾樂壇頒奬禮的年度專輯大獎,為歌手圓夢?

筆者認為,一張做得出色並有資格成為「年度專輯」的大碟有兩類。一是不需曲曲皆精但都圍繞某一主題而設計精密、細心創作的概念專輯;二則是沒有大主題但內裡每一作品都為上剩之作的大碟。前者如盧巧音【天演論】、何韻詩【Ten Days In The Madhouse】,後者如陳奕迅【H3M】、【U87】。

首先考慮第一個可能性。其實不用考慮,因要容祖兒推出概念專輯是極為困難,甚至沒可能的事。並不是她沒這能力,而是她的唱片從來都是以商業因素優先。每張專輯都是公式般放一首節奏強勁的舞曲、一首慾生慾死的慘情慢歌、一首百老匯或麥當勞廣告歌、一首活潑可愛的另類小品......就算是僅有五首作品的【空港】也必須收錄跟主題毫無關係的《破相》來撫摸大眾的失戀情緒。容祖兒唱片的銷量關乎英皇娛樂無數的生意來源,並不是能給她慢慢嘗試的音樂實驗。相對於沒有包袱的麥浚龍或目標明確的何韻詩,她極其量只能湊夠十首內容稍微特別的作品包裝成【Ten Most Wanted】,或只有半數作品勉強與「光」有關卻掛上【Glow】旗號的「概念」。這次【Joey & Joey】的所謂主題亦一如以往毫無代表性,把它解讀為包含了容式快歌與容式慢歌這兩種曲風已算是仁至義盡。

既然做不成概念專輯,那個別作品的質素必須都在高水平才能在這年的眾多唱片中鶴立雞群。在【Joey & Joey】裡,歌手今年的進步與歌曲的成熟是明顯的。作品都看似帶點舊式祖兒的風格,卻又比以往更賣力和充滿驚喜。續跳脫精神的《我所知的兩三事》和《綠野仙蹤》,容祖兒唱出灑著午後陽光的《13點》和洗腦般讓人忘記煩惱的《馬賽克》;寫過情慾高漲的《Mad About You》後,藍奕邦交上尺度更誇張、內容更挑逗的《垂涎》;相比十一年前的《美麗在望》,這次《蜉蝣》同樣歌頌生命卻唱出更宏大的世界觀。細心品嚐後亦不難發現歌手嘗試繼續開闊自己音樂領域的動機。如【Joey Ten】有a capella式的《Just For You》、【空港】有爵士風的《星圖》,今年則有大搖大擺的《𤷪》,再次撐大容祖兒的音樂庫。《澎湃》亦算是她新挑戰,雖不及真正搖滾樂的激情,甚至與band仔出身卻在流行樂壇打滾的周國賢的音樂有段距離,但作品已盡力在流行曲的層面上添上點點搖滾特質,勇氣可嘉。

至於在最拿手的慢板情歌方面,只見容祖兒及製作團隊似是有新的看法。聽眾喜歡流行入耳的旋律,於是派出最大路的《花千樹》(及國語版《最後情人》),果然熱爆全城。她拋棄了直接抒情的《誰來愛我》等歌詞,換上較細膩的比喻《牆紙》,甚至沒有再用「你你我我生生死死」的陳詞濫調而選擇描述內心掙扎的《戀人未滿》、堆砌出幅幅意境的《山口百惠》。音樂上她找來方大同、藝琛等人為她譜上不一樣的曲風,試圖為她富情感的作品添上別的韻味。題材雖同樣是大家一向聽慣的愛情小品,但在這樣的包裝下卻令專輯在整體上提高了層次感。

【Joey & Joey】的水準無疑比以往上升了不少,但這能夠讓它成為年度專輯嗎?答案......當然只有電台高層知道。若問心而論,它確實是今年流行樂壇裡較為耀眼的廣東大碟之一。說回來,容祖兒於樂壇的地位其實有點尷尬。雖然她每一年都被頒女歌手獎,但不認同她的仍然大有人在。作品的進步是好事,但這進步卻依然朝著「怎能讓唱片大賣」這方向走。除非她能完全放下商業因素,結構性地重新構思一張大碟和其作品應有的方向與態度,否則她拼命跑也只能繼續停留於流行樂壇這小圈子裡。期待容祖兒往後的發展,更希望看到她若蛻變後能讓人刮目相看的一天。

Wednesday 12 October 2011

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善忘哥


my little airport與ToNick這兩隊本地獨立樂隊分別玩甜到漏的cutie-pop和充滿活力的punk-pop,理應沒太大音樂上的交集。然而身為非主流音樂的佼佼者,他們今年最新的專輯【香港是個大商場】和【Round 2】都不約而同從小市民角度出發,描寫在強權統治及荒誕的香港下一般百姓的生活態度。自嘲貧窮、幻想發達、痛罵老闆等題材充滿他們的作品,當中my little airport的《給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人》與ToNick featuring Masta Mic的《善忘哥》更不謀而合,一針見血地道破香港人在社會的洪流下學會的見利忘義心態。

《給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人》如歌名所說,主角是在上下班時間逼在金鐘這水泄不通的轉車站的乘客。作品以頹廢的電結他聲和歌聲出發,配合帶點滑稽的敲擊,帶出林阿P眼中所看見的荒唐世界。曾經大家都是月台上有理想的人,都希望車廂內的人行入啲;但改變是入車門時發生,你發覺搭兩個站無謂入咁深。談到「機會來了你變更,你不再為後面的人諗」,配樂更抵死地出現類似馬利奧兄弟拿到金幣時的聲效,諷刺意味大增。這樣忘記自我,受害者不自覺成為逼害者的情況,阿P痛罵:「歷史不會原諒你們,渣宰!」更悲哀的是歌曲最後留下的一句「這事每日也發生。」

另一邊的《善忘哥》歌詞雖然較直接和單刀直入,卻不減歌者要控訴的熱誠。除了「記住無利益既(咪理咁多),無著數既(咪記咁多)」等坦白和毫無修飾的內容外,《善忘哥》在音樂意念上亦耐人尋味。作品以勵志和雄心壯志的編曲氛圍,反諷人們理直氣壯的善忘,無疑是一大亮點。到了歌曲中段由「細細個你有冇諗過想做邊個?大個左你又點解會冇火?」開始漸進式的忘記、層遞式的和音回答亦極為諷刺。大部分歌曲(如【Round 2】內下一首《發你個夢》)使用越來越強勁的伴奏,目的為強調歌曲的正能量,營造出群情洶湧的氣氛。然而《善忘哥》卻利用來這點道出人們無知與迷失的誇張程度,叫人心酸。

無論是利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移勢逆」以小見大的《給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人》,或是大搖大擺說出「最錯係你忘記自己係邊個」的《善忘哥》,這兩首indie作都暴露了香港人醜陋的一面。總使my little airport多一份無奈、ToNick多一份熱血,他們最希望的當然是透過作品讓大家清醒改變。不要再成為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善忘哥。


《給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人》
主唱:林阿p

曲、詞、編、監:林阿p


《善忘哥》
主唱:ToNick,Masta Mic
作曲:Siugwai & HangJai @ ToNick
填詞:ToNick,Masta Mic
編曲:ToNick
監製:ToNick,趙增熹

Tuesday 27 September 2011

串燒快歌的成與敗-談《Power Medley》與《Party King》



古巨基Amazing World演唱會舉行在即,粉絲不禁好奇他這次又會搞甚麼gimmick。早前他宣佈將會突破自己在演唱會中跳唱十分鐘熱舞,令大家皺眉:「古巨基有何快歌?」答案原來是早前推出的串燒快歌《勁歌金曲3—Party King》,剛派台卻讓大家眉頭皺得更深。

說起串燒快歌,英皇出的作品好像比其他唱片公司都多。今年的賀歲歌《叻叻兔福星》與Twins十週年紀念歌曲《友愛十年》,全都出自英皇娛樂手筆。當中最成功的,當然包括容祖兒2008年Starlight演唱會中街知行聞的《Power Medley》(亦稱《Dancer Medley》),該錄音除演唱會原聲外還收錄於【英皇精選2008】。容祖兒《Power Medley》被樂迷廣為認同,視為她登峰造極之演出之一,相反古巨基《Party King》卻似被批評得落花流水。兩首串燒快歌的人氣有著如此大的差距,到底原因何在?

選曲的重要性

歌曲的數量與順序是構思串燒快歌的首要考慮元素。《Party King》收集的快歌不下數十首,如同其他勁歌金曲系列一樣,橫誇以往十多年的熱門作品。如此蜻蜓點水式的快歌巡禮本不是壞事,可惜在歌曲編排上雜亂無序,除開首的《跑步機上》和《衝口而出》在歌詞上有點題作用外,其他順序一概無心思可言,以黎明《眼睛想旅行》來作終結的原因更是不能參透。容祖兒《Power Medley》則重質不重量,以僅僅七首自己的作品來串成熱舞,在歌曲編排上更是有起有伏。首兩分多鐘的電音為醞釀期,逐漸推高觀眾的情緒,然後以歌手出道的第一首派台作《未知》先聲奪人。及後的《不容錯失》、《喜喜》、《神魂顛倒》雖不是大熱歌曲,但把這些滄海遺珠串在一起讓它們身價抬高不少。相當刺激的《相當刺激》似是作為引子,把觀眾推入更刺激的高潮《隆重登場》。這首讓人瘋狂尖叫的經典作品把氣氛推至頂點,再在一另曲令人振奮的《越唱越強》下完成了整段串燒。歌曲的順序成功地把觀眾的情緒由頭牽到尾,長達十八分鐘的《Power Medley》在瞬間結束,心有餘韻。

原曲特性

《Power Medley》內每首單曲最短都長達一分多鐘,全都至少包含了作品的一次段落與副歌,故要保留原曲的風格、音樂、伴奏、神韻並不困難。但由於《Party King》每首歌只有數句,要聽眾感受到原曲的精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編曲人亦看似刻意在原本的旋律上配上不同的伴奏)。這樣不但令原曲的支持者感到失望,整體上的更令聽眾感到耳花繚亂。例如《酷愛》幾乎聽不到任何樂器元素,大家只被古巨基平悶的唱腔與機械式的拍子轟炸。有些地方是值得稱讚的,例如《小心女人》與《Volar》、《心急人上》與《明愛暗戀補習社》的交替、還有《獨自去偷歡》與《光明會》的穿插,算是頗有創意,可惜點到即至,沒有好好發展這些音樂意念。

拍子與節奏的分別

上文提到機械式的拍子,那是《Party King》最失敗之處。拍子,這串燒歌是有的,它欠缺卻是具動感的節奏。前者是歌曲的脈搏,「呯、呯、呯、呯」沉重地貫穿整十分鐘,後者是創作者如何把這脈搏加以發揮,成為歌曲的推動力。這正是《Party King》的弱點。死板的節奏毫無生氣,而拍子本身的音質變化亦不大,要在十分鐘裡保持觀眾的專注力是一大困難。歌曲中的人聲與鼓聲亦太過搶耳,伴奏的音樂部分顯得薄弱,令作品失分不少。另一邊廂《Power Medley》的拍子和速度雖貫徹始終,但歌與歌之間的轉折位和歌曲中的某些bridge都別具心思用了不同節奏,令作品達到有趣、意想不到兼連貫的效果。《未知》完結時的短暫休息、《不容錯失》後的dance/music break、《神魂顛倒》中段放煙火的部分、當然還有《相當刺激》與《隆重登場》之間那段激烈的電子鼓聲......這些都使作品過更加吸引耐聽,令現場觀眾耳不暇接、驚喜重重。變化多端的節奏成為了《Power Medley》一大亮點。

第一印象定勝負

串燒歌的選曲、順序、音樂元素與節奏固然重要,但讓樂迷最終持正面或負面評價的,通常是我們對作品的第一印象。《Party King》在古巨基演唱會的數週前出現於Moov網站,正式MV亦在Youtube上同時面世。盡管此曲的MV提供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但音樂錄像畫面上的賣點不大,跟歌曲本身亦看不到直接的關連,令人摸不著頭。《Power Medley》的首播則是出現於容祖兒的演唱會中,作品除現場音樂與歌聲外還附加了舞臺效果、燈光、舞蹈、場地氣氛等眾多元素,使它難以只用「歌曲」一詞形容。即使是後來推出的live CD亦收錄了演唱會中現場觀眾的歡呼聲,混音過程中在適當時候把他們尖叫的音量推高,讓作品增添極大感染力。

雖然容祖兒的《Power Medley》比古巨基《Party King》在歌曲長度上多了一倍,但作為串燒快歌它卻毫無疑問地較為成功。《Power Medley》不斷為樂迷帶來驚喜,音樂編排與節奏上層層遞進,讓聽眾感到「不要停下來」的興奮感。相反初次聽《Party King》心中卻只想著「何時才會完結」。如此大分別的聽後感,兩首串燒快歌的成與敗再明顯不過。


《Power Medley》
主唱:容祖兒




《Party King》
主唱:古巨基



Tuesday 20 September 2011

看容祖兒《牆紙》《蜉蝣》《馬賽克》點擊率


容祖兒2011廣東大碟【Joey & Joey】發佈在即,三首未派台新歌《牆紙》《蜉蝣》《馬賽克》突然空降Youtube。事隔數日,影片沒被刪除,網民卻已累積成千上萬的點擊率。截至十九號晚的凌晨十二時,最新走勢為《牆紙》25,031,《蜉蝣》9,681,《馬賽克》7,634。《牆紙》比其他兩首作品的點擊率高出三倍,原因大概有三。

一,香港人喜歡慢板情歌。隨便問問一位香港人心中最愛的十首歌,很有可能有六、七首是慢歌,當中又有五、六首是情歌。這不是貶義之說,只是道出了香港樂迷的喜好,聽聽電台媒體每天播放的流行音樂就知道。相對於《蜉蝣》與《馬賽克》的輕快調皮,《牆紙》較接近祖兒一向的慘情曲風,自然得到更多祖迷歡心。

二,香港人喜歡方大同。一看到《牆紙》由方大同作曲,不少人都說「喔⋯難怪這麼好聽」。有網民甚至自誇「一聽intro就知道是方大同的作品」。很抱歉,在這嚴重分工的樂壇,你聽到的intro應該是由編曲人Edward Chan、李一丁所炮製,大概不是出自方大同手筆。儘管如此,名牌效應確是影響到《牆紙》的高點擊率。若此曲出自一名來歷不明的音樂人,反應恐怕不會如此熱烈。《蜉蝣》的作曲人Kelvin Avon與Katrina Russ以及《馬賽克》的Randy Chow他們是誰?沒人知道,所以就少了賣點,少了點擊。

三,香港人喜歡聽歌詞。在臉書上看到不少朋友都分享了《牆紙》的連結,發覺很多都引用當中某句:「旁人常在笑我堅持,我只得堅持,我喜歡堅持」。那刻筆者突然醒悟:原來又是歌詞做的好事。《牆紙》中黃偉文那「我愛你但你唔愛我」的題材雖陳腔濫調,但偏偏是這種傷感無限的內容才深得香港人心。用上牆紙這新鮮的比喻,加上數句擊中心窩的文字,令人馬上聯想到現時或往時的暗戀情懷,大家不禁拍案叫絕。另一邊箱的《蜉蝣》和《馬賽克》除節奏輕快,歌詞亦較繽紛,難以聚焦在某一讓人產生共鳴的重點上。

以上三點解釋純屬推論。也許大部份人單純認為《牆紙》較其他兩首作品「好聽」-而好聽與否極為主觀,亦不必強加甚麼理由進去。筆者自己則偏愛百紫千红的《蜉蝣》,有點《美麗在望》的影子,更能散發出容祖兒活潑可愛的一面令人身心舒暢。你認為呢?


《牆紙》
主唱:容祖兒
作曲:方大同
填詞:黃偉文
編曲:Edward Chan, 李一丁@ novasonic
監製:Edward Chan, Charles Lee@ novasonic

Sunday 18 September 2011

李佳薇《煎熬》才是第一千天未曾洗澡


林欣彤拿到《超級巨聲2》冠軍後的第一首個人作品《洗澡》,在引人注目這方面的確是頗為成功。林若寧嘩眾取寵的歌詞備受爭議,英皇製作的MV亦於垃圾堆中拍攝。然而林欣彤《洗澡》MV相對於周格泰大師為歌手李佳薇《煎熬》拍的音樂短片,嘔心程度實是小巫見大巫。

馬來西亞籍的李佳薇背景跟林欣彤異常相似。第七屆台灣超級星光大道冠軍的她於今年初出道,《煎熬》亦是她首張個人專輯【感謝愛人】的第一主打歌,內容敘述一段失敗的愛情對女方的打擊。似曾相識嗎?沒錯,台灣的李佳薇、【感謝愛人】、《煎熬》,就如同香港的林欣彤、【Vocalist】、《洗澡》。

《洗澡》在歌詞上被林夕徒弟林若寧描述得極為形象化,但影像上卻是《煎熬》把這些臭到令人嘔吐的場面毫無修飾地暴露在銀幕上,功勞歸於台灣剛出爐的金曲獎最佳MV導演周格泰。周大師喜歡利用流動影像來加強歌曲的故事性,因此常喜歡在MV中加上環境音效、加插男女主角的對白等元素,作品包括梁靜茹的《崇拜》、《勇氣》,光良的《童話》、《第一次》,丁噹的《猜不透》。這次在李佳薇的《煎熬》裡,周格泰彷彿與林若寧心有靈犀,塑造出一幅幅令人雞皮疙瘩的畫面。林若寧的歌詞一句一句活靈活現出現在周格泰的MV裡:「以僅有呼吸隱閉在家」、「看一隻烏蠅戀上麵包」、「浸於花樽死了玫瑰」、「懶得清的瑣碎垃圾要跟我瑟縮於一角做知己」、「喊破的眼睫毛臭到令人嘔吐」⋯⋯同樣是因失戀煎熬得死去活來的題材,分別被香港台灣兩位藝術家弄得場面嚇人,不安指數爆標。僅聽《洗澡》的歌詞也許未能領略當中的恐怖,但看罷《煎熬》MV,相信大家會對林欣彤的歌曲有另一番體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煎熬》其實也挺適合給林欣彤唱。簡單的鋼琴伴奏、具爆炸力的旋律,比《洗澡》更能突顯她廣闊的音域與驚人的潛力。眼看鄰國的音樂與MV都比本港出色和賣力,有點不甘。香港樂壇要爭氣啊。


《煎熬》
主唱:李佳薇
作曲:饒善強
填詞:徐世珍.司魚
導演:周格泰


延伸閱讀:Youtube 禁止,李佳薇煎熬MV
延伸嘔心:煎熬MV(十分鐘完整版)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1

而我不知道XXX是誰



Let's play a little game. 大家知道今年有哪位歌手唱了一曲《翅膀》?(答案在文章末揭曉)

流行歌手最害怕的大概不是被批評,而是歌曲根本沒人認識。有些歌手用極為沙啞的歌喉去錄音,有些歌詞填得很嘔心,有些旋律很煩人,有些歌曲內容不知所謂......但《張氏情歌》、《洗澡》、《瑪莉殺死小綿羊》、《爆了》等作品起碼還有人會談起,起碼還有討論價值。陳偉霆其實不應為自己成為網民笑柄而感到自卑。也許他真的不太英俊、也許他真的不懂唱歌、也許他真的在舞功上有待進步,但至少當你在搜尋器上簡單打上一個「而」字,他名字會馬上出現。

真正可悲的,是你在樂評人口中完全聽不到你的名字,在網上發覺關於你的消息寥寥可數。無論你是剛出道的新人,還是已出道十年八年的老牌歌手,只要你的作品得不到別人注意,你就需要自我檢討了。偶爾一兩首作品比較庸俗還好,但要是整張專輯都沒有賣點,甚至連續兩、三張專輯都得不到大眾賞識,歌手等於是快要步進萬劫不復之地。樂迷會開始對你沒信心,開始罷聽罷買你的唱片,直到你只存在於大家回憶之中,被人們永遠懷念。

要打破困局,要做的不是引起花邊炒作新聞。這樣只會令你個人的知名度提高,對樂迷欣賞你的歌曲完全沒有幫助。反而下重本,專心把音樂做好,這才是最有效的彌補方法。若自己不懂創作,找一位有實力的音樂人幫你打造一首惹人注目的作品。如討論社會議題的出眾題材也好,如運用較少人用的樂器的獨特編曲也好,總之要從其他一式一樣的流行情歌中脫穎而出。開了頭,讓聽眾開始(重新)留意及認識你的音樂,之後的路便會較好走。用心製作音樂,也許要花錢花時花精力,但假以時日定必能夠得到賞識。

P.S. 《翅膀》來自洪卓立大碟【透視】。


《而我不知道陳偉霆是誰》
原曲:蘇永康《那誰》

Friday 9 September 2011

搖滾現場-Diamond Live (27.8.2011)


(圖片來源:Diamond Project Facebook專頁

全賴政府的「禁毒基金」贊助與「香港無線科技商會」的主辦,流行樂迷與地下樂迷有幸免費參與一場集主流與非主流音樂於一身的音樂會Diamond Live 2011。舉辦單位邀請到超級巨聲2的兩位男歌手吳業坤和胡鴻鈞,以及一班浮游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的本地搖滾樂隊The Pinkberry、GriN、Supper Moment、Senseless、ToNick及KOLOR於西灣河蒲吧演出。八月二十七號當晚,協青社的蒲吧把他們室內籃球場全開作音樂場地,目測約500名觀眾共同參與。

是次由政府主持大局的正式活動,如常由一班衣著整潔莊嚴的支持機構代表舉行「開幕式」啟動,與台下準備大跳大叫狂歡的band仔band女形成鮮明對比。在金銀紙碎落下的同時,這班襯衣男亦消失得無影無蹤。接下來的時間屬於音樂愛好者。

雖說是場「音樂會」,但實際上這卻是一場band show,大概九成觀眾是為聽band sound而來。至於不屬任何樂隊的吳業坤和胡鴻鈞則在開首各唱兩首歌曲,較像是暖場嘉賓。他們出場時甚至引起不少觀眾的噓聲,其實也不無道理。不是說他們的歌喉不好,只是對比親力親為寫歌、作曲、填詞、編曲、演繹的眾多本地樂隊,這兩位隨著喇叭播出的預設音樂而獻唱的男生確實相形見絀。把流行曲唱好後,其中一位巨聲向band仔們說了一句讓筆者印象深刻的話:「希望大家盡量聽闊一點,嘗試接觸不同的音樂類型,不要只聽你們熟悉的搖滾樂。」這建議好像更適合說給剛放下燈牌、不打算聽其他音樂類型而準備離去的數十名巨聲忠實粉絲。

首兩隊演唱的樂隊The Pinkberry和GriN皆以女性為主音,前者甫出場引起觀眾歡呼:終於能感受到真正live的音樂了。The Pinkberry雖為全女班樂隊,爆炸力卻不比其他樂隊弱,以高聲咆哮把現場氣氛升溫。唯樂手們的技術略嫌未夠純熟,多練數年方可成材。GriN在音樂上顯得相對地成熟,一首《捌》比CD裡演繹得更加高漲。他們當晚預備的歌曲新舊參半,還挺期待他們的下一張專輯。

女聲落下,男聲替上。接著上台的是十二個月內推出了三張唱片的新興火紅樂隊Supper Moment,唱出新碟【再次心跳】內向生命致敬的數首作品。筆者本不是他們的粉絲,卻不禁被四周一起大合唱的歌迷所釋放的正能量所感動。

現場的溫度隨著樂隊出場的次序炒得越來越熱。Supper Moment過後是兩隊提倡no punk no gain的龐克樂隊Senseless及ToNick。ToNick也許因上年的《Last Christmas》而一夜成名,Senseless卻沒太多人認識。一聽之下,發覺原來他們猶如是ToNick的孖生兄弟,同樣以嬉笑怒罵、看似沒樣正經的廣東歌詞諷刺時弊。在他們唱出一曲《如果我去踢南華》的同時,台下觀眾終於進入狀態,開始隨節奏mosh(跟隨搖滾樂上下跳躍並撞擊別人)起來。緊接的《Sales》、《我要加人工》等歌曲同樣調皮激動,把觀眾弄得滿身汗水,大家卻樂於其中。ToNick主唱恆仔雖然不及Senseless的Raymond般不斷賣弄口才,歌曲內容亦較少政治成份,但在一首首抵死搞笑的作品下他們同樣令觀眾們發生互動,一位位年輕男女high得走到台上插水(從台上刻意墮進觀眾群之間,讓觀眾的手承托自己)。ToNick部分以一首情緒高昂的《發你個夢》完結,提醒大家要不停追隨自己夢想。

壓軸演出的是KOLOR,曲風在當晚演出單位之中最重搖滾氣味,亦最注重音色(因只有他們要求耽誤觀眾一點時間而進行sound check)。KOLOR的現場演繹比他們專輯內的錄音更具氣勢,大熱歌曲《愚公》的合唱部分從全場數百名觀眾的口中唱出,那浩蕩之感是聽CD無法比擬。在一曲《了不起》下,是晚演出正式完結,但一股了不起的搖滾精神還在大家心中迴腸盪氣。

聽音樂聽錄音版本和現場版本是兩種不同的享受,但搖滾樂一定是聽live的好。除了多一份現場感及跟觀眾mosh互動、插水狂歡之外,現場的演繹還能顯示作品最原汁原味的一面。相對於ToNick【Round 2】內收錄《李老闆》的河蟹版「李老闆,你邊夠佢玩」、「搵到錢,佢理得你死」,真正的歌詞「李老闆,我屌你老尾」、「係窮撚,佢理得你死」絕對來得更爽快,更容易被來自基層社會的觀眾認同。要知道搖滾精神本源於對社會的不滿進行抗爭,是晚在GriN《捌》、Senseless《起錨》、ToNick《李老闆》、KOLOR《Get So High》等歌曲中亦顯而易見。Diamond Live 2011的搖滾現場給了大家不少能量繼續與生活抗衡。


Saturday 3 September 2011

樂壇後浪-「CASH暑期音樂集作」音樂會 (25.8.2011)


(圖片來源:CASH官方網頁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於剛完結的暑假合辦了一場「暑期音樂集作」,招攬到四十二位對音樂充滿熱誠的年青人共同參與流行音樂製作。六月至八月期間,他們在各行家的指導下學習有關作曲、作詞、編曲、製作、灌錄等技巧,最後分組錄製屬於自己的原創作品,於八月二十五號晚假HKDI綜藝館舉行他們的實驗CD發佈暨音樂會。

學員作品的質素優劣參半。有些學員的作曲能力還有待進步,如好端端的旋律一進入副歌就變得很庸俗,或整首作品裡沒有亮點;填詞方面不及兩個偉文老練,亦沒有周耀輝般細膩、周博賢般尖銳。然而歌曲整體的感覺還算不錯,如《青春的歌》讓人聯想到陳奕迅的作品,《放·想》與《交替》則與謝安琪早期的歌曲很相近。當然,我們不能以樂壇頂尖音樂人的尺來量度這班初出茅蘆的年青人。他們的歌曲雖然不是驚天地泣鬼神,但總算完完整整有頭有尾,《熱唱》等作品更散發著令人羨慕的青春氣息,讓人一嚐倒模式情歌以外的一股衝勁。

音樂會內除了能欣賞學員的作品,演出時的台風和技巧同樣是焦點之一。較為搶眼的是跟live band演唱了兩首作品的Nic Lau劉力,以及歌聲甫起便一鳴驚人的Vincy陳韞希。前者這位快樂男生在台上邊彈邊唱《青春的歌》,開朗的性格成功帶動台下的氣氛,拿到「最佳學員獎」實至名歸;後者帶著雄厚的聲線演繹其作品《Porcelain Soul》,迷人的唱腔令聽眾嘆為觀止,不自覺地喝采。這兩位年紀輕輕的學員皆為作品親自作曲、填詞、演唱,其實力已遠遠超越很多所謂巨聲。假以時日,他們定必在樂壇上大有作為。

買了他們收錄大作的實驗CD回家,稍有失望。雖然歌曲本身是不過不失,但學員們的編曲與混音技術實在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一首作品能讓樂迷不斷在iPod重複數千百次,最大功勞不是旋律或歌詞,而是作品的編曲是否讓人心動,混音是否令歌曲變得專業耐聽。這張實驗CD的錄音質一般,與音樂會現場的演繹相比卻是天差地别。要是以如此技巧為一線歌手灌錄歌曲,大概也會令作品失色不少。

這班香港樂壇後浪,功力當然不能與行內打滾數十年的老手相比,但論衝勁與熱誠,他們或許比很多音樂人更具潛力。樂壇需要的正是這些勇於嘗試、對音樂創作還沒厭倦的新血,為大家的耳朵帶來更多更多的可能性。


《Porcelain Soul》
主唱:Vincy 陳韞希
作曲:Vincy 陳韞希/張健恩
作詞:Vincy 陳韞希
編曲:張健恩/Vincy 陳韞希/常綽婷

Thursday 1 September 2011

陳奕迅新曲《張氏情歌》兩面睇


陳奕迅最新歌曲《張氏情歌》一派台惹來廣泛討論。八月二十五號派台當晚已有網民把作品放上YouTube,大家亦懷著或興奮或好奇的心情按入面書上的連結。當晚十一時左右,該片段獲得78個like和79個dislike如此大的差異。到底《張氏情歌》有何魔力讓大家又愛又恨?

先看看負面的評語。大部分網民批評陳奕迅「聲沙」,有違普遍流行曲的靚聲錄音。其他的不滿包括編曲簡單、旋律一般、歌詞充滿著「張將蔣」讓人耳花繚亂、內容題材更敘述千篇一律的失戀故事,枯燥無味。

然而作品的質素是否真的如此低劣?多聽數遍,慢慢細嚼,也許能領悟到歌曲的可愛之處。歌手的沙聲配合著歌詞上的苦戀之痛,比天籟的聲線更顯滄桑。周國賢以結他為主的簡單編曲亦能加強此氛圍,讓人聯想到陳昇《不再讓你孤單》,而扭曲和灰暗的聲效亦如盧巧音《垃圾》般突出主角的自慚形穢及頹廢感。歌曲的旋律的確一般;樂觀一點,也可以說它的段落工整,由平淡的主歌逐漸推進副歌的高潮。只要歌詞耐聽,作品其實不需什麼驚人的旋律哇眾取寵。

那歌詞耐聽嗎?詞也許是作品的亮點,貫徹小克一向帶有玩味的風格。他選擇的「張」字用得極為巧妙,不但是中國尋常的百家姓之一,也能用作量詞(哪張檯、哪張紙)甚至動詞(張開手、張開腿)。「張」亦與「將」同音,讓歌詞能發揮更大的潛力。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失戀故事,被小克包裝變得使其具欣賞價值。

一首歌曲的好與壞只能看你怎樣解讀。陳奕迅在《張氏情歌》沙聲是毫無疑問的,但也的確配合著內容。失戀題材沒新意、歌詞亂七八糟玩食字也是真的,但填詞人花的心思可不少。也許眾多解話只是筆者一廂情願「諗多左」;也許小克和周國賢真的求求其其是是但但寫歌,而Eason真的還沒睡醒或者帶著生病的歌喉錄音。可是,為他們編上「刻意是這樣做」的理由,讓自己懷著開放的態度聽音樂,不是比批評更有趣嗎?


《張氏情歌》
唱:陳奕迅
作詞:小克
作曲:周國賢
編曲:周國賢
監製:周國賢 / Goro@Zarahn



Monday 29 August 2011

唱嚟唱去都係嗰三幅被


乘巴士時在Road Show裡看到今年新加坡新人邵偉軒的訪問。問:「你在製作專輯時有否遇到甚麼困難?」大男孩的回答大概如下:「在選歌的時候,坦白說我本身是比較喜愛唱中、快板的歌曲,可是他們卻想讓我唱慢歌。唱片公司認為我的唱片應該以情歌為主,最後我亦有尊重他們的決定。這是在製作期間其中一個問題。」

這不是把扭曲的樂壇狀況赤裸裸呈現在大家面前嗎?在這裡,一位歌手是不能隨意唱他喜歡的音樂。迎合市場的需要是首要(亦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而因為唱片公司認為慢板的情歌較討好大眾,所以剛入行的新人只能唯命是從。除非你是獨當一面的一線歌手,否則你必須臣服於權威之下,成為唱片公司的扯線公仔。然而「大家較喜歡聽情歌」這推斷畢竟只是唱片公司一廂情願的想法,惡性循環地把樂壇保持在一灘不健康的死水之中。市場不斷供應氾濫的情歌,使聽眾逼於無奈習接受這些歌曲,而唱片業見大家都受落,則繼續慣性地製作出換湯不換藥的罐頭歌.。

要打破這僵局,一來流行音樂人和唱片公司應勇於嘗試,試打造出不同風格和內容的作品。然而我們身為聽眾也不能完全倚賴他們。多聽indie音樂、band sound甚至網絡歌手的歌曲,因為他們的創作多是出於真心,而非顧及市場考慮。擴闊自己的耳界,證明給樂壇知道除了情歌以外還有很多值得聽的音樂。如ToNick所說,我們不想看到歌手們「唱嚟唱去都係嗰三幅被」。


《三幅被》
主唱:ToNick
作曲:hangjai、小龜
填詞:hangjai、小龜
編曲監製:ToNick

Tuesday 23 August 2011

【轉載】就何韻詩現象論盧巧音的必然失落

原文連結:http://www.douban.com/note/168219476/

原來盧巧音上星期六晚在廣州開了她的告別演唱會,低調得鮮有媒體去報導,這時瀏覽網上,閱讀歌迷寫的下文,剛好合上自己讀到那消息時的一點失落心情,不免嘆市場遊戲的殘忍,不循規則又缺乏運氣者,自然就要退下……


盧巧音比王菲幸運,第一張專輯就是概念專輯。王菲出道六年了還是個‘王靖雯’,期間服從唱片公司安排做大量商業歌曲。《出路》一唱,王菲再也不是任人擺佈的二線歌手,《浮躁》一出,王菲再也不需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扮演香港典型的苦情小怨婦。王靖雯和王菲是完全脫節的,王靖雯三個字,是她隱忍和妥協的全部。

盧巧音舉辦了告別演唱會,這讓人傷感。但這只是對應我們的、乃至是華語歌壇的損失而言,對盧巧音來說,她雖在銷量、人氣、獎項存在不足,她的確是比王菲幸運得多,就算王菲算是個所謂的天后,她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摸索時期,音樂之路上小心翼翼地試探了許久才有了今天的口碑。莫文蔚說:“我花了十年的時候才讓內地的歌迷接受我。”在這十年內,莫文蔚的努力是雙向的,一方面努力讓大眾對自己認可,誕生了大量KTV熱門單曲,一方面,她也積極的探求新音樂的可能性,時不時會爆出一個《一朵金花》。

真正超越的作品只有《全身莫文蔚》和《一朵金花》兩個,在自己全部作品佔有比例太小。盧巧音就不一樣了,幾乎每一張專輯都是概念專輯,都有自己獨到的處理和演繹,《Miao》是一隻貓的音樂故事,有時候也是女人自己的投射,《Muse》表面是不可思議的夢,其實有很多心理學的根據,沒有俗套地單純去說‘美夢’,而是談到潛意識甚至是專業的催眠。盧巧音,一個百分百的本位音樂人,她和王菲、莫文蔚一樣在尋找新音樂、突破傳統框架、挑戰自我等方面是積極的,也在做各種音樂的實驗,可比起王菲,她沒有做‘王靖雯’任人包裝的記憶,她沒有莫文蔚被公司圈錢的經歷,而且,莫文蔚第一張專輯《全身莫文蔚》全國銷量只有三千張,盧巧音是不是沒有比這個更慘的作品。事到如今,《全身莫文蔚》也鮮有人提起了,而盧巧音的《天演論》,已經在小範圍內有了相當的受眾。

很高興盧巧音是完全自由創作的,公司給了她這麼多空間讓她自由發揮,所以她的音樂純度比別人要高,大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尋找新音樂元素的Candy。而她又是註定失敗的。

下面想談的是與何韻詩的比較。

何韻詩是華語歌壇的奇跡。她居然紅了。是可以明顯感覺到的:《無名·詩》正式發行的一個星期內,週末照例去逛音樂新節拍,一眼看見這張專輯,它們,已經凜冽齊整地擺在櫃檯上了。位置是和方大同、王力宏、周杰倫、S.H.E一樣的。當即買下了(不建議大家買這個,因為歌詞本製作不好,照片一兩張,歌詞連詞曲作者是誰都不寫,就像翻印的一樣)。後來讓我吃驚的是,這張專輯再次出版,附送DVD。我有了CD,就不買這個了。再上論壇,發現《無名·詩》才上市幾天,聽過它的人數量超過兩千,樂評也如法炮製。很好奇何韻詩的歌迷數量如此之多,我一直認為她是容易被大眾忽略的。又去搜了何韻詩,驚奇地發現她在豆瓣有一個小站,小站頭像就是新專輯的封面。果斷關注。

說這些事,無非是證明:何韻詩紅了。

同樣的氣質,歌曲內容深邃,水準高,為什麼何韻詩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而盧巧音在一個紀念堂裡舉辦了最後一場演唱會,潸然淚下還要說感謝歌迷支持?

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回答出來你就會明白了。我的問題是:提到何韻詩,你腦海第一個詞是什麼?

中性。叛逆。頹廢。女皇。冷。豔。剛。文藝。

提到盧巧音呢?

劉若英那麼多翻唱作品都是個才女了,艾薇兒穿了條牛仔褲都搖滾了,蘇打綠都混到非主流了,許蒿都概念小天王了,王力宏都才華橫溢了,梁靜茹還文藝女青年了,盧巧音呢?我問你盧巧音又算是什麼呢?

盧巧音缺乏一個標籤。或者說,缺乏公眾性的、一邊倒的形象造勢。對這一點,盧巧音是顯然不如何韻詩的。標籤、風格、形象,這些都是包裝。盧巧音在做音樂的時候,沒有‘做自己’,她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旗幟。

第二個不利因素,盧巧音的音樂一直在求變求新,早期《Miao》出色的搖滾和迷幻電音,到《Candy's Airline》的世界音樂,每一張專輯又是講述不同的概念和主題,她變得眼花繚亂,不能得到定論。何韻詩的音樂有舞曲和搖滾,但盧巧音更多元,搖滾和舞曲不在話下,Trip-Hop和world music也玩過了,各種電音實驗也層出不窮,你讓我說盧巧音的曲風是什麼,我可以說很多很多,這是她的成功,也是她的失敗,沒人看得清她,也就沒人記住她,尤其她是最應該被記住的。

每一次改頭換面都會丟失一些歌迷,但她做的音樂很好,絕大多數我都很喜歡聽。曲風多變,個性不鮮明,歌迷也就不固定,愛pop的不愛world,愛鋼琴不愛rock,再受到《好心分手》的影響,大多數人就是因為這個認識了盧巧音這個人,正如西元1874說,大家滿心期待聽到《三角志》的姐妹篇,結果她丟下一個嚴肅的、深邃的《天演論》,大家一時間是不容易接受的,這又無異於自殺。

篇外:一點建議和假設。我學過一點商業知識和廣告學、廣告心理學,所以對於商業運作有所認識,突發奇想地想為Candy出謀劃策,這一切都已經發生了,Candy的歌手生涯暫告一段落,我所說的只能娛樂一下,參考一下,不必當真。她已經肯定了自己,她做的音樂都充分詮釋了自己的理念,不需要有遺憾。她無疑是最自由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她是多麼的幸運。

如何包裝盧巧音?

首先是有個標籤。蘋果是一款大眾夢寐以求的高科技產品,什麼愛瘋什麼的都是,但對我來說,我看都不會看,因為聽說它功能少。而且又貴。這種貨色居然大家都趨之若鶩,這就是品牌的作用。我不信國產的比你差。再說了,今天新出一款,明天又出一款,潮流在變的,我不是有錢人,只想要自己適合的,比那些也比不起。對比一下,盧巧音就像是國產機,她曲風多變,正像國產貨多種功能;她的音樂華麗但不奢侈,就是國產貨的經濟實惠的特點。根據自己對盧巧音長期的觀察、總結,盧巧音的標籤可以是這樣:‘概念專輯’,‘創作女歌手’,別說是‘另類’,那樣會等同於‘非主流’,適得其反,還有,別說是‘才女’,我明白Candy最有資格稱才女,但那樣太自誇,形象也不好。就這兩個:概念,創作。讓大家一下子找准Candy的定位,就像國產貨,為什麼山寨‘人人喊打’還是有那麼廣大的市場和運行結構?因為我們瞭解國產機的好處,國產機實用,功能多,而且最重要的是,適合我們,不奢侈。

可是國產貨也有那麼多牌子,今天還銷售火爆,明天可能無人問津,因為這個牌子的貨被別的在功能、價格等方面比下去了,另一方面,沒有品牌上的優越性可言。一般知名的國產貨卻並不在自身功能上尋找宣傳點,更多是簡單的請明星代言,做的廣告很簡單,連噱頭都不用,居然都成功了。名氣大了,被記住了,這恐怕是商業手段最簡單、最有效的。盧巧音肯不肯這樣做是她自己的安排。《好心分手》、《三角志》至今在KTV排行榜上大熱,我在內地唱KTV,‘盧巧音’在‘中國女歌手’的第三頁,在海南、深圳、上海、廣州,KTV搜索‘女歌手’,‘盧巧音’第二頁就找到了,這就是最簡單的,給自己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現在談到盧巧音,好多忠實歌迷也念念不忘《三角志》,我認為這首歌不重要,但它也確實好聽。

接上一個觀點,好事者的我,也在每個KTV查了一下何韻詩。內地就不用說了,連頭像都沒有,排名還在萬芳之後。這也難怪,何韻詩是完全找不到K點的,這就是我佩服她的地方。在深圳,‘何韻詩’的名字還要翻五六頁才能找到,收錄的曲目又少,有個《木紋》很熟,但我不會唱,我從來沒有在KTV唱過何韻詩的經驗。這和網上看到的現象是矛盾的。但也不矛盾,因為KTV是唱歌的地方,網上就資訊多元了,你可以討論音樂、尋找共同愛好的朋友,話題無數,所以何韻詩在網上大熱,在KTV小眾。

還是接上一個觀點。有的人靠著這種方式走紅了,比如我們家陳胖子,一張專輯叫《認了吧》,裡面全部是討好內地聽眾的歌,其實就是把上一張粵語專輯翻譯成國語,加上一些時髦的名字當標題,還請了周傑倫、方文山寫歌,一下子引起注意,想不被注意都難,所有歌曲都是迎合時下流行的東西的,什麼《快樂男聲》,緊緊地跟在潮流的屁股後面。最關鍵的還是《愛情轉移》,用在一部同名賣座的電影裡面,然後陳奕迅就合情合理的在內地爆紅(盧巧音就像是唱了一首《十年》的陳奕迅,歌紅人不紅)。現在很多人都說《淘汰》是陳奕迅的代表作,這讓我很失望。陳奕迅靠這個討巧的法子走紅了以後,又做了些什麼舉動呢?《不想放手》瞄準臺灣金曲獎,失敗了(←好在得到了年度最佳專輯。更正一個錯誤)。《上五樓的快活》邀請臺灣的所謂小眾小清新的音樂人一起參與制作,還是一心拿取臺灣市場,又一次在金曲獎現場敗興而歸,還被那英騙了下跪。後來還和積極準備複出的王菲合作,合唱了一首《因為愛情》,一點都不好聽,但電影倍受關注,歌曲也跟著倍受關注。抱歉,這種垃圾我是不會理睬的。盧巧音算是退出歌壇了,但她留下的專輯,每一張都是寶,製作精良,有深邃的內容。而陳奕迅,比以前紅了,可對我來說他已經是一個行屍走肉。

回頭反觀王菲。莫文蔚一會兒五湖四海找幫手制《X》,一會兒玩個認真,唱工業噪音的《一朵金花》,是雙線發展的。王菲的情況類似,但也有區別。王菲有過一張《浮躁》,就沒怎麼玩純粹了,我說《討好自己》是王菲最重要的專輯,沒有《討好自己》就沒有王菲,也不會改變、啟發林夕。除了《浮躁》,王菲大部分專輯就是按照《討好自己》的模式,一個專輯裡安排一點自己的東西:《出路》、《討好自己》,一方面是對外的,既懂請設計師包裝自己,也會製作一些取悅大眾同時又不是那麼低級趣味的,如《愛與痛的邊緣》、《平凡最浪漫》。王菲是雙線組合,莫文蔚是雙線交叉。盧巧音是一條線走到底,典型的天秤座。我常常說天秤座都沒有明星氣質,比如尚格雲頓,Shayne Ward,竇唯,他們就算紅也紅不了多久。有底線,無原則,脾氣固執,性格保守,但追求精神多元多變。盧巧音的音樂生命,不正是這樣活過來的嗎:有自己的理念,要做概念專輯,要製作優良,面對歌迷根據《好心分手》建立起來的對自己的印象,她往往又不能充分滿足這些期待,固執到底。她多變,又不變。變的是音樂、靈感和趣味,不變的是理念和追求。她的熱門K歌也少,註定不紅,本意都沒有如此的指望。但我為什麼還是想提一些商業性質的建議和假設呢?因為我並不是一個反商業的人,我覺得銷量、人氣和獎項是只能好,不能壞的,所以,我反對的是媚俗和淺薄,而不是商業。恕我直言,何韻詩的‘商業’的運作就很好,這是她能走紅的原因。而她的才華,正是憑藉合理的商業運作才得以引起關注,這一點,我是很接受商業手段的。想到Candy在演唱會落淚,她不提自己的苦處,我明白在心。她還是走了,說什麼都是多餘,因為一切都已經發生了,最重要的是,她早已肯定了自己。別人沒有做到如她那麼純粹,那麼幸運。我是王菲,就會羡慕她。
那麼也想給Kolor提一點商業運作的建議。

第一,可以借助Beyond,但不要有Beyond的影子。這是一棵大樹。你們懂我的意思。

第二,保持自己的本性,搖滾是自己的品牌。Beyond我一直是心存感激的,黃貫中幫助過剛出道的陳奕迅,甚至大陸妹王靖雯(王菲)他都慷慨出手,真的很感激這個人。黃家強後來還給王菲寫了《守護天使》,盧巧音拿去和他一起唱了。葉世榮給盧巧音寫了《世界盡頭 冷酷異景》。Beyond真的很沒有大牌脾氣,對新人很熱情。黃貫中就是一個多變的人,搖滾只是他的某一個層面。Kolor可以一輩子本分玩搖滾,也可以多嘗試別的東西,但注意是多種元素和搖滾的集合,盧巧音那樣變化跨度太大,就會丟失歌迷和關注。

第三,這年頭,五月天都能紅,相信自己,多接手一些電影、廣告類的東西,對你只有好,沒有壞。

第四,最根本的,音樂還是那麼好聽,品質要保證,看一看現在大家對XXX口碑多壞。

衷心祝福你們,成為一支受歡迎的樂隊。你們真的感覺氣質好像Soler。還有,要善待Candy哦,不然別以為你是帥哥我就不打你哦。盡在不言中。

Sunday 21 August 2011

《拋磚引玉》作為何韻詩入行十週年主題曲



末日前這幾年,二十一世紀初出道的歌手們都紛紛踏進他們入行的第十個年頭,舉辦他們各式各樣的十週年慶祝活動,唱出他們入行十週年的主題曲。兩年前容祖兒舉行了她的「Perfect 10 Live 2009」,數天前同屬英皇娛樂的Twins亦舉行了「新城Twins 3650演唱會」。何韻詩為慶祝入行十週年則會於今年十月出演二十場舞台劇「賈寶玉」。

「賈寶玉」的主題曲《拋磚引玉》剛派台,隨了在眾多流行女歌手的新歌之中獨樹一幟外,以一首十週年紀念作品來說更是極為用心。《拋磚引玉》如同何韻詩其他具紀念意義的主題曲(梁祝下世傳奇的《化蝶》、Live in Unity演唱會的《光明會》、Supergoo演唱會的《金剛經》),都由她本人親自作曲。她說本來是要寫一首比較憂傷的作品,但不知怎的越寫越快樂,最後完成了這首振奮人心的勵志歌。看看這位女歌手近年的轉變,也難怪《拋磚引玉》充滿正能量。自熱爆歌曲《木紋》後,何韻詩漸漸找到了她身為流行歌手的方向與目標:她明白自己能透過歌手這身份宣揚重要的訊息。【Ten Days in the Madhouse】(2008)帶出了社會中弱勢社群的聲音,【Heros】(2009)則推廣「人人英雄」,大家也能互相幫助的捨己為人精神。到台灣發展的2010年,何韻詩派出了國語版《千千萬萬個我》、《無名》、《青空》等歌曲,把goo style的正能量繼續發揚光大。經歷過這些「前科」,把總結十年的《拋磚引玉》寫得如此正面其實也很順理成章。

歌曲散發出的正能量歌迷相信已十分熟悉,但《拋磚引玉》的音樂元素與編曲卻似是何韻詩的新嘗試。在戰鼓般的節奏上加上大量的弦樂,整個豐富的音樂環境和豐厚的質感是她以往作品裡找不到的。盧凱彤操控著具彈性的電結他聲亦把歌曲添上不少生氣。混音師在這作品的成功上佔很大功勞,把磨去菱角的音樂和歌聲承托在天空一片浮雲之上,讓人泰然舒暢。

專心於歌詞的樂迷恐怕已被不斷重覆的「失去就是富有」洗腦。這樣疑似at17《The Best Is Yet To Come》的心靈療傷未必能討好已滿足於現狀的人,但作為一句讓人化憂傷為力量的tag確實是綽綽有餘。詞中一句「蛹變成蝴蝶後  拋低既有全不留  更自由  更自由」概括了何韻詩成長中的感慨和領悟,亦比舊歌《化蝶》更具「化蝶」的深層意義。這絕對是黃偉文在作品中的金句之一。

有人說歌中最後一句「頑石破開了沒有」後的outro音樂部分有點像【無名·詩】的《In The End》,但更耐人尋味的其實是那段音樂開始的那一下敲擊聲。那不像是平常流行鼓的crash symbol,反而更像是把石頭擊碎、雕磨翡翠之聲。這獨特的聲效除了切合主題外,更為餘下一分鐘的音樂作出引子,突出毛蟲化蝶、翡翠成形的華麗感。

相對於Twins的國語串燒歌《友愛十年Medley》和容祖兒答謝朋友與歌迷的《一直看見天使》,《拋磚引玉》作為何韻詩入行十週年主題曲顯得更具誠意和更有意義。極為正面的歌詞及同樣令人振奮的音樂成份是何韻詩近年作品的特徵,在這裡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作品的氛圍上更有所突破。願何韻詩在音樂歷程上能繼續突破自己,散發正能量,亦預祝她十週年紀念舞台劇「賈寶玉」演出成功。


《拋磚引玉》
主唱:何韻詩
作曲:hocc@goomusic
填詞:黃偉文
編曲 : 何秉舜@goomusic/盧凱彤@人山人海
監製 : 何秉舜@goomusic/ hocc@goomusic

Sunday 14 August 2011

Dear Jane【XOXO】



趕在Dear Jane還沒推出新專輯前寫一下他們的【XOXO】。

Dear Jane為香港本地樂隊,現成員包括主音Tim、結他手Howie和低音結他/鼓手Jackal。他們成員的來歷都不簡單:Tim曾擔任電視節目主持和拍攝廣告、Howie曾為謝霆鋒和何韻詩作曲、Jackal則是世界著名銅鈸品牌Zildjian的香港區代言人之一,可謂各有所長。若硬要分類,行家會把這樂隊的曲風歸納為punk rock,即接近外國Sum 41、Simple Plan、Green Day等著名搖滾樂隊的音樂風格。Punk rock比普通搖滾音樂較輕快,兼擁有強勁的節奏,對習慣聽慢板流行音樂的人來說也許會受到新衝擊。大家現時最熟識Dear Jane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在電視和火車上日播夜播的香港賽馬會「Rising Star」計劃同名主題曲。《Rising Star》給人熱血沸騰的感覺與Dear Jane上一張專輯【XOXO】無異。這大碟於2009年發表,歌詞集友情、親情、愛情、社會、環保於一身,題材全面十分,加上激昂和富感染力的音樂旋律,絕對值得一聽。

一張專輯中第一首歌通常足以定生死,《一百萬人的故事》則完美地顯示了Dear Jane的搖滾精神。以澎湃的音樂先聲奪勢,歌曲把「人人英雄」這主題流露得再明顯不過。一百萬人裡每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做人目標。無需依照別人的意願來做事,自己只需要做回自己。接著的《請繼續激我》和《我需要什麼》是典型的pop punk作品,前者以快捷的鼓聲開首,大談人人都會經歷的愛情之苦,後者探討了很多成長中的青少年都會想過的問題: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的究竟是什麼?

短短的純音樂《戰狼三國 (前傳)》是Dear Jane前成員Adam身為作曲家的父親聽過《戰狼三國》後寫的序曲。主角《戰狼三國》則是【XOXO】的主打歌及派台歌,把三國時代千軍萬馬的場面浩浩蕩蕩用音樂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來。專輯裡最搖滾最熱血的大概是這首作品了。雖然歌詞表面上寫的是戰鬥,暗裡其實也在講友情,說的是Dear Jane正在打的一場音樂仗。與其相反,下一首《別說話》是專輯裡最具流行音樂風格和最柔和的一首情歌。諷刺地,這首與其他歌曲大相逕庭的作品卻是碟內最受歡迎的,曾成為903專業推介的冠軍歌。本人極力推介的《二十年後的歌》是一首談及歌曲的歌曲,當中有著林若寧看了舞台劇《勁歌金曲》後為Dear Jane填的詞。穩定的節奏貫穿整首歌,而弦樂配搖滾這組合的魔力實在是無法抵擋。接著《沒有你的假期》跟一般的傷情失戀歌不同,以大聲吶喊的方式訴說失戀之苦。

在這裡,專輯為音樂帶來休息。《Happily ever after》是碟內一條沒有音樂元素的track,內容是一段男女在街上的對話。每一次聽完心中也會暗笑,你買了專輯聽聽就知道。緊接著的歌曲《第一個》卻跟剛剛的tag完全沒關係,是一首向世界宣揚對愛人的愛意的情歌,高呼愛情萬歲。前奏與段落中爽快的節奏,跟副歌突然放慢的鼓聲竟然很合得來,作曲上很有創意。

Dear Jane把最好的作品放在大碟中(正式的)最後兩首歌裡。他們在《我愛煙花不愛花》內嘗試搖滾以外新的特效,形造了一種飄渺和夢幻的效果。游思行的詞寫的是「慾望」,描述人類貪婪地渴望得到比現在更好的。歌詞亦暗示到環保的意識,人類不愛大自然僅存的花草樹木,偏愛會把環境污染的煙花。最後一曲《沒有這天使》是個人最喜愛的,是一首結合弦樂、鋼琴與搖滾元素的作品,極具魅力。寫歌的Tim解釋說歌詞形容的是每人遇到困難時身邊總會有些無名的天使幫助,有時幫助你的甚至是不認識的人。然而歌詞的意思當然能任由聽眾詮釋。若把詞中「天使」理解為由出世到現在一直保護著你的母親,這會成為一首更加動人的作品。

要是你不討厭搖滾音樂,或支持本地band sound,絕對該聽聽香港樂隊Dear Jane的這張【XOXO】。令人振奮的《一百萬人的故事》和《戰狼三國》充份展現了他們的熱血沸騰,而若要聽令人動容的搖滾旋律,《沒有這天使》和《二十年後的歌》則是最佳選擇。聽不慣搖滾音樂的人也不要緊,可以從較大路的《別說話》入手,之後再嘗試接觸和欣賞Dear Jane的其他作品,慢慢擴闊耳界。


《沒有這天使》
主唱:Tim Wong
作曲:Tim Wong
填詞:Jackal Ng / Ka Yi
編曲:Dear Jane

Sunday 31 July 2011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解決感情需要



音樂人周博賢早前於七月二十八日的經濟日報專欄分析「地產霸權與樂壇」的關係,提出了音樂對普遍香港人的用途,以及樂迷在聽流行曲時追尋的究竟是什麼:
樂迷中多是「被忙碌」的普羅百姓,放工後筋疲力盡,只想休息或消遣。會選擇流行音樂作為消遣的,用途包括:
(1)運輸途中聽歌解悶;
(2)聽歌時把自己的悲喜,投射進歌曲世界,以洗滌和淨化心靈;
(3)唱K時宣洩情緒;或
(4)從接觸歌手偶像的聲音或影像(MV),慰相思之苦。
總之,對忙碌的樂迷來說,音樂是一種產品,以解決某種情感需要;就如汽水或香煙,以解決生理需要一樣。
周博賢這番話,正好解釋了林宥嘉新專輯【美妙生活】裡《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廣受歡迎的原因。

林宥嘉這位帶點抑鬱的俊俏男生,樣子吸引人不必多說。MV中充滿唯美的大頭照、精神分裂的鏡頭和惹人憐憫的畫面,自是增加歌曲知名度的原因之一。然而最能打動人心的,無可否認當然是作品的歌詞。《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從長長的歌曲名字已能看到填詞人的野心,勢必要與別不同。「練習」二字更是神來之筆,訴出當事人正在嘗試學習孤單、每天不斷地重複卻還沒能習慣一個人獨處之苦。這樣的一首歌名,再加上簡單直接又殘酷的歌詞內容,不難想像會令無數聽眾招架不住,沈淪於作品無限的負能量之中。

試想像(或許不需想像)你是台灣或香港眾多上班族之一,在一個人上班和吃飯時聽到「一個人去上班 又一個人去吃飯」怎會不讓你產生共鳴?又或者你剛去完飯局,跟成雙成對的友人道別,自己卻要獨自走到巴士站、地鐵月台。戴上耳機,隨即聽到林宥嘉低沈在你耳邊私語「這晚有多少的一個人沒伴」,稍微脆弱的人恐怕控制不了淚腺。有多少人為這歌崩潰,不得而知,但繁忙的城市裡無數個「一個人」,聽這首幽怨無比的作品慰籍心靈的空洞大概很吸引。

若不是歌詞的魔力,《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未必能討好廣大的樂迷。利用純結他伴奏的流行曲滿地皆是,而且此作品的旋律並不主流,第一次聽很難掌握旋律的去向。另外林宥嘉的唱法亦比較偏門,每每浮游於走音與不走音之間,是很大膽的嘗試。這些創作上和演繹上的創新,一配合適當的歌詞卻產生了巨大的威力。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是一首商業歌曲,但並不代表它的音樂質素差。它抓緊了城市人寂寞的心靈,並針對這點而為城市人度身訂造了適當的歌詞、旋律和編曲。寂寞的你,不妨聽聽這作品來解決一下感情需要。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作詞:李焯雄
作曲:陳小霞
編曲:林宥嘉

Saturday 30 July 2011

Ellen盧凱彤掀起連場音樂會 (24.7.2011)



經過在台灣大大小小的個人演出後,盧凱彤承諾會把最好的留給香港。在七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這位入行已九年多、累積了無數演出經驗的「新人」,終於假壽臣劇院舉行了首個以她一人為主角的full band concert-【盧凱彤掀起連場音樂會】。

二十四號晚上甫開場,Ellen在被燈光照射的銀幕後以剪影形式登場,還沒看到真人便以一曲力竭聲嘶的《人造衛星情人》先聲奪勢。隨後銀幕徐徐升起,邊掃電結他的她乘著高漲的氣氛再唱一曲《荒蕪中起舞》。觀眾都被歌曲極具彈性的節拍感染,興奮得站起來隨著節奏拍掌擺動,掀起這尾場音樂會的序幕。

音樂會上,盧凱彤毫無遺漏分別唱出了【掀起】專輯裡的十首作品。雖然歌曲演奏的編曲都跟專輯相近,然而現場的真實感畢竟比混得完美的CD音樂更具吸引力。《Hey Boy》獨特的節奏在live中令人不禁手舞足蹈,而尾場有幸邀得黃耀明現場合唱《完整》更帶著出乎意料的效果。明哥聲音的穿透力竟是如此的強,跟盧凱彤的和聲又是如此震撼,這是意想不到的。《大拇指之歌》是專輯中最喜歡的一首,Ellen亦說這歌定義了自己未來的方向,自問是目前寫得最好的作品,然而也許是期望過高,對音樂會的演繹稍有失望。前奏用數把不同的木結他loop,這開場的方式絕對值得嘉許,但進入歌詞部分用的結他調子略嫌偏高,讓歌曲猶如浮在半空,失掉低頻率的沈穩,失掉那直逼心靈的震撼力。

除了自己的歌曲,Ellen當然亦演繹其他人的作品,這亦是音樂會最值得期待的部分。盧凱彤的歌聲(還有她編曲的能力)有一種懾人的魅力,無論她翻唱什麼歌曲都會變得十分吸引,讓人很想認識那首作品。一來她有著穩定的音準,二來她唱別人的歌時總是駕輕就熟,帶著非一般的自信,令觀眾更容易投入她的演出。音樂會中盧凱彤唱出她個人很喜歡的《愛是懷疑》、紀念Amy Winhouse剛逝世的《Feeling Good》、偶像黃貫中(Beyond)的《不見不散》和《早班火車》、配合背後投影器播放歌迷拍攝的照片的《來不及》、懷念林二汶的《良夜/青春》、還有莫文蔚的《陰天》。除此之外還有她初出道創作的《日以繼夜》和《Do You Still…》。每一首歌,都滲透著「rock妹」個人的風格。回家後上網搜尋這些歌曲的原裝版本卻大失所望,只因編曲及唱腔都截然不同。它們一定要由Ellen現場演繹才具魔力。

音樂會正式部分以《雀斑》作總結,但又怎會缺少必然的encore環節。換上t-shirt的盧凱彤在觀眾數分鐘的呼喊後再次踏上舞台,這次竟不是拿起結他,而是走到電子琴前自彈自唱一曲《無家想歸》。那是她抑鬱症最嚴重時編寫的作品,琴音在音樂會後久久仍然未能忘懷。再次把結他拿在手,Ellen單人奏出《等等》,然後樂隊跑出來合奏一曲火熱的《Summer of Love》欲終結這尾場的音樂會。然而在熱辣辣的氣氛下觀眾不停尖叫拍掌,Ellen跟樂隊又再出現,演奏了意想不到的《我愛班房》。這首盧凱彤親自作曲填詞的歌曲屬於她最早期(十五歲時)創作的作品之一,在是次音樂會中曾自嘲歌詞不知所謂,現在因要顧及形象而不會再唱。怎料在encore她卻放棄形象,調皮地唱出這at17的出道作品,無疑令歌迷瘋狂,引起音樂會裡唯一的全場大合唱。瘋狂過後觀眾仍不滿足,逼得Ellen唯有領著樂隊送上第二次的《荒蕪中起舞》才正式說服歌迷離去,完滿結束【盧凱彤掀起連場音樂會】。

盧凱彤是否給了觀眾最好的,無法得知,但從音樂會裡絕對能看到她對音樂的熱誠。沒穿上華麗服裝,只靠簡單輕便的「band仔」裝束;背後沒有眼花撩亂的舞台燈光效果,只有數部調好音的結他。她知道自己賣的只是音樂,演出中無需任何附加元素令觀眾分心。音樂會還見證了盧凱彤的成長,從流行曲味濃厚的小妹妹演變為獨當一面的搖滾創作歌手,還能瀟灑自如地演奏自己跟他人的音樂作品。盧凱彤這次掀起的,不只是連場的音樂會,而是一種創作、欣賞和尊重音樂的態度。願這小小的漣漪能繼續擴散,感染更多更多的人!

Rundown:
01. 人造衛星情人
02. 荒蕪中起舞
03. 日以繼夜
04. 不脫知女生
05. 愛是懷疑 (陳奕迅)
06. Feeling Good (Nina Simone)
07. Hey Boy
08. 不見不散 (黃貫中)
09. 早班火車 (Beyond)
10. 來不及 (樸樹)
11. 良夜/青春 (at17)
12. 完整 (feat. 黃耀明)
13. 哽咽
14. Do You Still…
15. 陰天 (莫文蔚)
16. 大拇指之歌
17. 雀斑

Encore (24.7.2011):
18. 無家想歸
19. 等等
20. Summer of Love
21. 我愛班房 (at17)
22. 荒蕪中起舞

《荒蕪中起舞》二十四號尾場encore版本:
主唱:盧凱彤
作曲:盧凱彤@人山人海
填詞:盧凱彤@人山人海.周耀輝
編曲:盧凱彤@人山人海


Rundown參考:

Thursday 21 July 2011

林二汶【Songs for EX】顯前度的人性化



林二汶首張脫離at17脫離哥哥林一峰的專輯,竟然是一張電影原聲大碟。【Songs for EX】顧名思義是「送給前度的歌曲」,收錄了林二汶為麥曦茵執導電影《前度》而創作的十四首配樂,及一首bonus track《舊男友》。

「前度」給人的感覺因人而異,也許是甜蜜、也許是激動、也許是心痛。【Songs for EX】裡的音樂也同樣充滿不同的情感,有曖昧的《一切開始都是美好的》,也有令人窒息的《那個碎掉的肯定》。然而無論你聯想到怎樣的片段,「前度」二字總給人一種很人性化的真實感,一種實實在在「真的有發生過」的感覺。專輯裡的歌曲亦配合這主題,較自然和簡潔的錄音散發出很organic、很raw的風格。林二汶在創作時用上木結他、手鼓、口風琴等樂器,或配上自己的哼唱聲,均是讓演奏者能容易將情緒自然流露在音樂上的媒介。《那夜我突然是誰人的》的編曲尤其深刻,利用一下一下的拍掌聲當拍子,盡顯「人」在這張主題專輯內的重要性。

大碟裡數首林二汶演唱的作品《Little girl in the world》、《After all》和《There's no such thing》效果都不錯。雖然沒花很多混音功夫,但出來的感覺卻更顯自然,彷彿具有聽live那份韻味。《假如我是真的》內曾國祥(曾志偉之子)的演繹亦令人耳目一新,跟整張專輯的氣氛很合得來。相反bonus track《舊男友》浮誇和調皮的曲風讓人感覺格格不入,真的只能把它當作隨碟附送的「bonus track」而已。

在香港,為電影配樂推出原聲大碟的情況不多,(是普遍港產片的配樂太過罐頭化?還是香港沒有電影原聲大碟的市場?)這次籍著林二汶身為流行歌手這身份,讓香港廣大聽眾有幸能欣賞到流行K歌以外的本地創作。【Songs for EX】是張感情氾濫的專輯,內容卻一點也不造作,簡單地把前度的感覺透過歌聲、樂器和編曲流露出來。作為林二汶首個真正獨立音樂項目,是值得鼓勵的一次嘗試。

Monday 4 July 2011

不是音樂組合的Charatay



Charatay,讀出來時應把「chara」讀得低音一點,最後的「tay」稍微拉高音,六位成員包括岑寧兒、陳詠謙、張傑邦、梁仰詩、洪豐盈和袁慧妍。他們自稱不是一隊組合,而是偶像團體……那是說笑的。正確來說他們只是一班主要唱無伴奏音樂(acapella)而且認識很久的朋友。

這數個具音樂天份的年青人自小就很友好,一起跟香港兒童合唱團到過國外表演,但同時亦百厭非常。他們兒時會把合唱團詩歌的歌詞改掉來罵團長、會在巴士上穿著游泳裝束扮游泳、還會在碼頭旁邊大大聲唱歌(結果被警察趕走)。他們有著自己一套的瘋狂,例如自己人才能看懂的寫譜方式、例如小時候無聊地把「格勒底」說成「Charatay」、「自己攞黎賤」說成「Chikinology」、「囂張」說成「Hill Cheung/張山」等,通通都成為他們現在的專業用語和溝通語言。也許正是這份一起成長的友誼和日積月累的感情,讓他們拒絕把自己稱作「組合」這具商業意味的名詞。

看Charatay在名字和海報上如此chikinology,別以為他們只是虛有其表玩玩下的團體。他們專業的程度受到流行音樂界的極大賞識,曾擔任大大小小音樂會(包括Eason Chan x Edison Chen x Eric Kwok的【黃金組合】及劉美君【大開色界】演唱會)的和音,最近更參與了容祖兒的【Number 6】及陳奕迅的【DUO】巡迴演唱。在這之前的二零零九年的二月一號,他們為認識十年而在藝術中心Agnes B. Cinema舉行了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會【張山十年】,所有觀眾(除了一名不知為何會買票進場的陌生人)全都是他們的朋友親人。聽說那亦是一場很符合Charatay風格,很有趣獨特的演出。除了演唱他們從前參加合唱團唱過的作品和一些經典的無伴奏合唱歌曲外,他們還唱了為別人演唱會和音的作品。你也許會問:「咦,他們都唱和音那主音怎麼辦?」對,他們也許是世界上首隊會播放預先錄好的主音,卻現場演繹和音的樂隊!【張山十年】內Charatay亦唱出了無比感人的原創主題曲《不枉我們張山十年》,由岑寧兒作曲、陳詠謙填詞,道出了他們十年內的甜酸苦辣和無限的感慨:「然後我在最終做過甚麼?我們有過一首歌」。

再細看這兩位成員陳詠謙和岑寧兒。陳詠謙現屬黃偉文填詞人聯盟的旗下,曾與李克勤、陳奕迅、張敬軒、Twins等人合作,自己亦曾參與過A# Singers及VEGA等無伴奏合唱組合,是位能文能武的音樂人。Yoyo岑寧兒身為岑建勳與劉天蘭的女兒亦極具演唱和創作細胞,寫過不少原創demo外亦試過背著結他跟at17的盧凱彤一樣到處在台灣的咖啡館演唱。有磁性及具魅力的聲線為她帶來不少歌迷,甚至為她在【DUO】其中一場巡迴演唱裡贏得一塊寫著「Yoyo」的燈牌。

雖然成員各有各的生活和工作,但Charatay無論在音樂作品或大家的感情上一直有增無減。最近他們在林子祥的發燒專輯【LAMusique Vintage】feature了兩首歌 《三人行》及《一個人》,並拍攝了他們首個(認真製作的)Music Video。像Charatay這般具自我風格、瘋狂、且具音樂熱誠的一班朋友,實在令人羨慕。

Saturday 2 July 2011

第一天的謝安琪




謝安琪從第一天起已不是成為天后的材料。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二零零九年在紅館舉行的《好多謝安琪吶喊演唱會》並不是謝安琪首個正式的演唱會。在兩年前的二零零七年一月,還沒唱出成名作《囍帖街》、還沒跟張繼聰結婚的時候,她曾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了一場《謝安琪第一天Live暫別音樂會》。音樂會的錄影片段被收於新曲加精選碟【The First Day】的第二版內。

第一天音樂會裡的謝安琪唱出了她兩張專輯【K One】和【Ksus2】內的不少作品。她那個時期的歌曲幾乎沒有流行情歌的成份,大多都談及社會現象或議題,例如諷刺瘦身和纖體主意的《姿色份子》、諷刺八卦雜誌的《開卷快樂》、關注香港外籍女傭的《菲情歌》、描述小巴司機日夜工作的《亡命之途》等。那時她的音樂能夠如此受人喜愛,除了自身的唱功以外,幕後功臣非周博賢莫屬。周博賢這位音樂人為謝安琪負責絕大部份音樂的曲、詞、編、監,他們合作的緊密度甚至稱為一隊「組合」也無不可。謝安琪的歌迷,其實大多都是謝安琪X周博賢這隊組合的歌迷。Kay獨特既聲線,配上周博賢地道及辛辣的歌詞,不願意跟上主流樂壇的風格......這些才是當初謝安琪受歡迎的原因。

從她的音樂上,謝安琪的草根氣味顯而易見。這並不是說她很俗很老套,而是她的歌曲充滿著社會低下階層市民的聲音。跟很多唱片公司「培育」出來的歌手不一樣,謝安琪入行前已到過不少商場自彈自唱,跟不少樂迷經過無數次近距離接觸自然已成為朋友。從音樂會上的對話也可看出她跟觀眾打成一片:「喂!Hello!......對,我跟我的歌迷是喜歡這樣打招呼。」有哪些歌手明星真的願意放下架子,跟觀眾這樣對話?再加上她咬字不太清晰和稍微撒嬌的語氣,那時從她身上完全感受不到丁點樂壇天后、「萬人之上」的氣質。

第一天過後的一年左右,謝安琪產子復出,推出新曲加精選碟【3/8】,之後的【Binary】亦保持著水準。然而,【Binary】內的一曲《囍帖街》卻為她帶來決定性負面的影響。《囍帖街》一方面成為了年度的四台聯頒歌曲大獎,令謝安琪紅遍天,但同時亦讓唱片公司看到她賺錢的功用,不停給她唱主題大眾化的歌曲。由【Yelling】起,她談及愛情的歌明顯多了,但Kay銳利的聲線根本不適合唱緩慢的大路情歌。她專輯上亦逐漸少了周博賢的參與,為迎合廣大聽眾的口味而犧牲了音樂質素。【Slowness】中有《活著》撐著還好,到了上年竟讓這位靠屬於「香港人」的歌曲而受歡迎的歌手發行國語專輯【第二個家】,簡直不知所謂。

攻佔台灣市場的美夢破碎後,唱片公司大概終於明白到謝安琪的定位,才讓她走回最當初的道路,重新派上周博賢包辦曲詞編監的《十二月二十》。新歌恢復謝安琪一開始《喪婆》的風格,以幽默兼抵死的歌詞討論人性的醜陋及至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值得深思,亦搏回不少樂迷的認同:「我們熟識的謝安琪終於回來了」。

期望謝安琪在接下來的歌曲能做回第一天的她,繼續為草根市民發聲。香港絕對需要這樣一位非天后型歌手。


Monday 20 June 2011

淋漓盡致的電影感-王菀之【Cinema of Love】



王菀之繼上年與張敬軒主演舞台劇《柯迪夫》及推出同名EP後,像是戀上了音樂與畫面之間的互動交替,今年為大家帶來進一步的【Cinema of Love】。唱完《高八度》,Ivana回歸老本行,創出一貫富有電影感的音樂。由《守望》到《詩情》《畫意》到《(巴黎沒有)摩天輪》,她以往每一首作品不難讓聽眾想像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Cinema of Love】更把這特色推到極致。

專輯以一曲《柳暗花明》先聲奪人,把上年《開籠雀》的舞台劇精神延續到電影院來。Big-band式的曲風把音樂氣氛炒熱,為聽眾作好進入電影世界的準備。接著的《末日》雖屬王菀之少有的大路作品,猶如荷理活製作談及世界末日的商業電影,但確實清晰地把【Cinema of Love】中的Love點出。沒派上電台的《安妮·法蘭克》是最不商業的一首作品,曲調偏高的關係亦再令王菀之出現稍微尖銳的聲線,但若論主題卻在專輯裡最能表達出電影感。在過份失真(distorted)的電結他聲和槍聲上配上蕭邦前奏曲般的琴音,整個不協調感營造出與別不同的味道,也許更能把在戰爭中尋找愛的Anne Frank的世界具體化。作為電影插曲的《錯過了地址》實在浪漫,中段沒有歌詞的歌聲極具震撼力,令人再三回味。也許把整首作品用哼的唱出來,沒有歌詞會更佳

中文歌曲的部份以《最好的》完結。作品早於上年十一月派台,成為了不少網上樂評人的年度金曲,但在香港流行的頒獎典禮卻得不到任何賞識,有點可惜。《最好的》以詭異的氣氛起頭,隨著音樂的發展不斷地轉換氛圍,時而憂鬱、時而高漲。層層遞進的編曲把作品推向最驚艷的高潮,實是流行樂壇裡罕有的珍品。在歌曲引領下,聽眾彷彿被帶進一座藝術博物館中,走過不同的畫廊、展覽,感受著藝術家花盡畢生心血創造最好的一切。(另,二零一一年六月三日的港台節目《頭條新聞》亦插播了王菀之《最好的》,當中對歌詞有另一番的解讀,引人深思。)

Bonus track的兩首英文作品聽說本想收錄在【柯迪夫】內,但因為版權問題而延遲到這張專輯。《Colors of the Wind》和《I Dreamed a Dream》,前者是迪士尼卡通電影「風中奇緣」(Pochahontas)的電影歌曲,後者是音樂劇「孤聲淚」(Les Misérables)的原創音樂,看來無論收錄於【柯迪夫】或【Cinema of Love】亦同樣適合。雖然還沒有專業歌劇手或專業女高音的功力,但王菀之的翻唱比預料中好,尤其是《I Dreamed a Dream》澎拜的感覺演繹得不錯。也許下一次能像「我來自火星演唱會」的《Amazing Graze》般把業餘男女高音的父親母親找來一起合唱一曲喔。

【Cinema of Love】延續了王菀之一貫的音樂風格,把作品的電影感毫無保留地演繹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專輯裡鋼琴的運用,有時候作主角,有時候作陪襯,有時候更達到反襯效果,恰如其份。專輯裡的琴音就像第二個靈魂,與歌者的聲音相輔相成,在現今過份濫用鋼琴的樂壇裡帶來必要的生命力。



《最好的》

主唱:王菀之

作曲:王菀之
填詞:黃偉文
編曲: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an
監製: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an

Monday 13 June 2011

《香港大厦》-憤怒了的《燕尾蝶》?



野仔這隊本地樂隊的音樂一向不太吸引我,一來成員活像一班來自旺角的潮童,二來他們的音樂實在有點俗。樂評人馮禮慈稱他們的專輯【18】充滿陽光味和青少年活力,難聽一點其實就是充滿年青人流行的商業味道。今天聽他們新碟【Chokollection】裡的《香港大厦》,不禁令人刮目相看。

《香港大厦》沒有描述戀愛和青少年煩惱,卻是在討論香港的樓宇被面臨拆卸和重建的問題。聽著聽著,發覺《香港大厦》大概是自2002年Shine的《燕尾蝶》後第二後談及類似題材的流行曲。兩首作品同樣抒發了香港日益嚴重的城市發展、市區重建等議題。《燕尾蝶》歌詞內的主角雖是蝴蝶、鮮花與叢林,但若把這些意象解話為低下階層的市民、小商店和舊社區等,再換上搖滾的曲風,則會形成《香港大厦》。前者「蝴蝶夢裡醒來 記不起對花蕊有過牽掛」與後者的「一切歷史都倒下來 一個都市千個改變 最後殺害這年代」,同樣對香港的未來充滿憂心。


延伸閱讀:


Wednesday 25 May 2011

《不再讓你孤單》-歌手的力量



劉偉強的電影《不再讓你孤單》近期上映,再次掀起大家對陳昇1993年同名作品《不再讓你孤單》的熱潮。YouTube上馮曦妤(Fiona Fung)和何韻詩分別上傳了她們自己的演繹,而網上亦流傳著其他不同歌手的版本。聽著不同的聲音演繹同一首歌曲,你才會真正發覺歌手的力量是多麼強大。歌手的性別、年齡、經歷、唱腔,以至樂器的奏法,都影響著一首作品給人的感覺。

不多說,得親自感受。閉上眼睛,用心聆聽,你會明白為何某些人那麼喜歡唱歌,明白為何某些人那麼喜歡聽歌。


馮曦妤 x 陳光榮 版本


方炯鑌 版本


何韻詩 版本


陳奕迅 x at17 版本

Friday 20 May 2011

王菀之《錯過了地址》沒有歌詞也許更佳



鋼琴在流行曲中已被濫用。你聽容祖兒《我的驕傲》或陳奕迅《明年今日》的鋼琴前奏,只能聽出一個一個的chord和一個一個的琴音,當中卻聽不出絲毫的情感。這些鋼琴伴奏猶如電腦演奏般,機械式地把琴譜化為音浪,然而沒有了一首音樂作品應有的靈魂。鋼琴在這充斥著流行音樂的時代裡,只能淪為單單是用作製造不同chord的驅殼。

幸好有王菀之。

王菀之的新曲《錯過了地址》跟很多流行曲一樣也是以鋼琴作為前奏,然而聽聽第一下琴音--哇,這真的是流行曲嗎?琴聲中感情氾濫,更像是電影配樂或New Age這類以樂器和情緒為主導的音樂風格。在鋼琴之上,作品配上了豐富的絃樂和王菀之帶著淡淡憂傷的歌聲,令整個氛圍更加懾人心魄。歌曲縱使填上了黯然的歌詞,但最具感染力的反而是每次Ivana用沒歌詞的喔喔聲哼出的旋律。這次歌曲的曲調不高,所以王菀之少了平時那份「雞仔聲」,更見聲音的圓滑,實是她演繹上的一大進步。

如此有震撼力、直逼心靈的歌聲和配樂,不禁令人覺得歌詞根本是作品中多餘的部份,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像林憶蓮的《Incomplete》那樣,即使王菀之只是用哼的把整首《錯過了地址》唱出來,作品依然會動聽。也許留下更多想像空間,讓聽眾自己從音樂中品嚐歌曲的意義會更好。


《錯過了地址》(電影【不再讓你孤單】插曲)

主唱:王菀之
作曲:王菀之
填詞:王菀之
編曲:馮翰銘@THE INVISIBLE MEN
監製:馮翰銘@THE INVISIBLE MEN

Saturday 14 May 2011

【讓信念繁衍】-鐵樹蘭的戰鬥



數年前已從朋友口中聽過鐵樹蘭這名字,只知道是一隊頗有名氣的本地樂隊,玩的是金屬搖滾。記得那時在網上聽過一首現場演唱的歌曲,盡是嘶叫和嘈雜的聲音,聽了一次便失興趣。直到今年2011年1月得知他們終於推出首張專輯【讓信念繁衍】,受到地下音樂界和不少有自組樂隊的朋友一致好評,終於禁不住好奇心買來聽聽。

【讓信念繁衍】收錄了鐵樹蘭成軍五年內的七首作品,全長只31分鐘,但一氣呵成聽畢整張專輯後有一種做完劇烈運動出一身汗、血液在體內高速流動的爽快感覺。沒錯,頭兩首作品《格式化》和《同化》的確有沒音準的嘶叫,對聽不慣重型音樂的聽眾可能有點難接受。接著的《赤地》就開始稍微容易入口,《荷理活道》、《再》和《生命》更有著豐富的旋律,最後一曲《往事兒》甚至以較輕型的intro入手。這時再loop回到《格式化》就會覺得,對,這首歌就是應該這樣的。

《格式化》/《同化》為專輯定下了憤怒的基調,是帶著同一強烈訊息的兩首歌。《格式化》以調至heavy distortion的結他聲為首,續漸加入鼓聲,突然一下獨立的低音結他音響起,歌曲方開始進入正題。歌詞中不斷重複具諷刺意味的「繼續崇拜」,控訴大家都被社會既定的一套思想「格式化」,只會麻木地跟隨主流而行、喪失自我。極具力量的音樂亦彷彿要打破這無形的框架。力竭聲嘶大喊「未了解!」與一下玻璃碎掉的聲效後,緊接而來的是主題相近的《同化》。《同化》是【讓信念繁衍】內最沒旋律的作品,歌詞大都是直接呼喊出來,但它想要表達的正是這一點。鐵樹蘭不像商業歌手般,沒有華麗的鑽飾、沒有甜美歌聲、台下沒有高舉的紙牌,但卻會高呼「我自豪因我擁有我自己 我發奮因我要去感染你」。他們沒必要討好普羅大眾,只想透過自己的音樂和台下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悍衛屬於自己的天地。

《赤地》繼續承接《同化》的精神,以闖出一場音樂革命為題材。赤地,是指因戰亂而造成一無所有的土地,正如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沒有另類音樂的生存空間。音樂方面亦抓緊這意象,利用低音結他和鼓聲貫徹整首作品。相對地,結他的只用於乾淨俐落地點綴在這充滿低頻的音樂空間。在此之上唱出帶詩意的歌詞,猶如在赤地上種下鮮花,為乾涸的土壤帶來希望與衝勁,感染每一個為夢想而奮鬥的人。

來到《荷里活道》內容方有點不同,說的是關於家庭。輕輕的腳步與關鐵閘聲帶來一幅陰暗的畫面,首段結他音樂不知怎的已讓人感到無比黑暗。這首歌在專輯裡算是旋律性比較強的一首,聲音帶點磁性的主音Sunny卻仍然演繹得妥當,充分表達了歌詞中那份無奈-「你像要把一切拋到世界以外 離開 離開」。很喜歡在尾段加上了彷彿發自內心的低沈嘶吼,為作品添上更豐富的層次感。

唯一正式拍過MV的《再》,完全是一首革命歌、一件藝術品。歌曲大部份地方只用了兩個chord,歌詞上不停地重複同一句「紅日會再次升起照耀屬於你的大地」-然而你絕不會覺得沈悶。鐵樹蘭在歌曲中利用了不同的節奏、不同的停頓、不同演奏上的變化來演繹這同一句歌詞及這兩個chord,形成一首極為獨特的作品。革命的精神不必多說,「紅日會再次升起,照耀屬於你的大地」。

《生命》是很多人在專輯內最認同的作品,大概因為它正面積極的內容。「慨嘆滄桑不只得我 傷心不只得你一個 讓不快倉卒走過 掏出你心窩一點堅壯 悲哀只不過是感覺 擺脫苦惱再活過」-歌詞雖繞口,但讓人積極面對生命的正能量卻再明顯不過。開端與每次副歌的結他聲都以強勁和急促的節奏彈奏出和弦,聽起來就像戰場上的機關槍向敵人掃射。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唯有聽過歌曲才能親自體驗。

最後一曲《往事兒》是最長的一首作品,大約六分半鐘,風格也較之前的不一樣。淡淡的輕搖滾風格,一路層遞及演變成最後一篇感情豐富的樂章。這一曲相對之前的六首少了一份憤怒、多了一點感性,又似是向支持獨立音樂的朋友致敬來結束這張專輯:「這裏盛開的花也有你奮勇力拼,你絕不只是泡影!」

【讓信念繁衍】裡每一首作品非凡的作曲、編曲、混音等音樂質素固然是鐵樹蘭得到認同的原因之一,但那份對音樂的熱誠始終最令人竦然起敬。他們在樂隊介紹中如此形容自己:「春息為這朵花注入了堅毅的生命力,決意在這片搖滾荒土上開花結果,感染更多人為荒土灌溉,這再不是一個夢。在他們眼中,這已是一個使命。」這,就是讓信念繁衍。



《生命》
作曲:鐵樹蘭
填詞:Sunny
編曲:鐵樹蘭
監製:鐵樹蘭.Sammy @ Kolor

Wednesday 11 May 2011

《末日》?《2013》?


《末日》
主唱:王菀之
作曲:王菀之
填詞:黃偉文
編曲:馮翰銘 for The Invisible Men



《2013》
主唱:張繼聰
作曲:張繼聰
填詞:梁柏堅.小克
編曲:Jerald



王菀之和張繼聰最近都分別派出了新歌,都跟傳言的世界末日有關。王菀之《末日》這次從火星回到地球,寫了一曲較大路的流行旋律,配合黃偉文頗直接的歌詞道出即使明年是世界末日,「就算知歲月無多」,我們亦還需「平實的生存,每天好好過」。梁柏堅和小克在張繼聰的《2013》裡則比較含蓄,表達出生死的必然,無論能否挨過2012我們仍需積極活著。張繼聰在歌曲的演繹上有進步,轉音的地方比以往順暢,唯獨ad lib的呼聲有點過份造作。同樣是創作歌手,作品同樣談及2012的末日預言,不知是否早有預謀?

Sunday 8 May 2011

White Dimension灰白色的《蔓延》


身為《小明上廣州》的製作人,你也許會認為何沛澄是個擅長編寫兒歌的作曲家。然而以何沛澄為靈魂人物的獨立樂隊White Dimension,曲風跟《小明上廣州》根本天差地別。在網上看到有人說他自己的音樂很成熟;沒錯,「成熟」二字的確能用來形容White Dimension這首熱門作品《蔓延》。

《蔓延》的曲詞編監都由何沛澄一手包辦,帶出一個如何在城市中把愛蔓延的故事。大概是對《小明上廣州》印象太深刻,一聽《蔓延》不禁嚇了一跳。緩慢的木結他和電結他勾絃在耳邊迴盪,散發出迷幻的格調,引領我們進入這似夢非夢的世界。低沈而帶點粗獷的歌喉,配上極具感情的大提琴拉奏,把「是太累、沒氣力、沒辦法轉身」的迷茫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具特色是中段加入的鼓聲,輕輕地敲打著那道拒絕外人進入的心扉,卻又打破不了歌曲所營造出那層霧。「漸行漸遠後,天空可會再變改?」作品帶出的困惑再明顯不過。

歌曲的MV拍得很吸引,敘述了一段沒結果的幻想。為配合音樂的風格,鏡頭的畫面都被調得偏白,更加突顯出那份看不見未來的朦朧。要是用一隻顏色來形容這首作品,一定會是淡淡的灰白色。好像有點什麼,但其實什麼也沒有。

Saturday 7 May 2011

容祖兒《人人起勁》大失所望


容祖兒新歌《人人起勁》作為「第三屆全港運動會主題曲」這樣官方的歌曲,音樂質素竟然奇差,有點讓人跌破眼鏡。

首先,歌曲的節奏強勁,的確表達了一首運動會主題曲應有的動力和衝勁,但密密麻麻的歌詞填得實在太多。例如chorus第一句「別理掌聲與排名」的「與排名」,句子尾都連珠發砲地填上了數個字,其實沒有必要。用一個字配上兩個音,不是比較順暢嗎?然而歌曲從頭到尾都把歌詞填成這樣,加上音樂和合音後讓聽眾更難聽懂。

歌詞的內容更是整首作品的敗筆。一篇好的詞應有起承轉合,起碼前後應有所變化,讓聽者有動力聽下去。可是《人人起勁》裡,前半跟後半的歌詞卻竟然一模一樣!甚至連重複第三次的chorus亦只由「人人起勁」改為「人人超級起勁」。加上「超級」二字就草草了事,讓人感覺根本是只填了半首歌,但因為要把歌曲延長為一首三分鐘的流行曲(會否是因為製作單位只付了填詞人半首歌的薪酬?),直接把同一份歌詞多唱一遍。

作品的編曲上勉強來點補救,把第二段的歌聲稍微加上EQ,讓後半部聽起來有所不同,可惜效果不太大。即使用了不少有趣的合成器效果,歌曲整體的感覺仍不特出,有點令人想起數碼暴龍主題曲之類兒歌。

其實作曲和填詞人都曾經為祖兒寫過不錯的作品(張家誠《貪嗔癡》,夏至《越唱越強》),可是這首《人人起勁》作為政府的宣傳歌曲、作為樂壇一姐的年度新歌卻不禁大失所望。如同李雲迪在一部破爛的鋼琴上彈奏《瑪莉有隻小綿羊》一樣,任容祖兒如何賣力演繹也不能把《人人起勁》起死回生。



《人人起勁》
主唱:容祖兒
作曲:張家誠
填詞:夏至
監製:舒文

做運動熱鬧來宣揚
參加跟分享快樂最強
全城下決心 大細一起趕上
來投入競賽中跑進理想
你也似運動員火紅
信心出眾 快爆發你潛能最英勇
無論是那位 亦喝采來熱哄
我跟你 去打氣 足以自豪 全力再衝

別理掌聲與排名 人強就取勝
忘記好動與好靜 只要肯坦承
流過汗已經釋放熱情人人(超級)起勁
未到終點我未停 有過程全力證明我本領
來試試越過障礙 參與為求盡慶
逐個請跟我響應
Come on Games on

Thursday 21 April 2011

ToNick【Let's Go!!】


用廣東話口語來唱歌的本地樂隊,你聽過多少?ToNick就是最近火速爆紅的一隊獨立punk pop樂隊。

主要令ToNick一炮而紅的大概是上年的應節作品《Last Christmas》,以大家所熟識的經典旋律,配上抵死的歌詞和可愛的MV,透過YouTube的急速散播而在年青人之間家傳戶曉。然而在《Last Christmas》之前,他們已在2010年年中推出首張專輯【Let's Go!!】。

屬於典型龐克(punk)風格的【Let's Go!!】充滿活力和玩味性,以簡單和輕快的曲調唱出大家身邊一個個平凡的故事。他們口語化的歌詞和以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令聽眾能容易地投入他們的音樂世界。專輯裡有像《Last Christmas》般敘述故事的《講咩都錯》和《舐嘢》,有純粹抒發情緒的《雪糕糯米糍》和《戒戒煙》,亦有以夢想和夾band為主題的《窮》和《T.O.N.I.C.K.》。  他們每一首歌的內容雖不一樣,但從主音的唱腔和其他樂手的演繹裡,完全感受到ToNick那份熱血與正能量。

憑著容易上口的歌詞、入耳的旋律和令人起勁的節拍,ToNick成功從地底樂壇慢慢闖進了大家所認識的流行樂壇。香港樂壇實在需要更多不同的音樂風格,希望這四名於理工大學的相識的年輕人能把punk的精神帶給更多觀眾。

【Let's Go!!】第一版已賣斷貨,幸好在早幾天被加印,現在於CD Warehouse、旺角信和或ToNick的live show裡可以買到。喜歡他們但之前買不到CD的朋友別再錯過了!

Tuesday 19 April 2011

【轉載】監製舒文解構《六月飛霜》

原文連結: http://tieba.baidu.com/f?kz=1006684858

來源為舒文的新浪微博,昨天剛更新完對六月飛霜的解構,整理如下:

很久也沒有監制整個**度這麼大的project。因電台訪問的時間和編幅有限,想襯著有微博這東西,想和吹神的歌迷解構一些SUMS背後制作的點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呢???

SUMS 解構I:確定要做這EP,開會時他Q了我一個Q:"舒文版本的陳奕迅會唱些什麼歌?”腦裡在想,一個很會唱歌,也有很強演繹能力的人。第一個想做到的,就是如可讓每首歌有其獨特性,包括唱方面,怎樣突出吹生不同的聲音,甚至一些歌迷未聽過的音色?什麼只有吹氏才做到呢?

SUMS 解構Ia: 本來想做一隻概念專輯,但EP只有5-6只歌。所以放棄了這想法。因大碟可以容納比較另類的一些歌。而EP每首都有可聽性比較重要。當時已決定要找一隻好有power的歌,一隻minor像內心細欣的情歌,及一首神經質讓他放縱的「工廠式搖滾」...正因為得5-6隻歌的配額,所以希望專輯的歌可以雅俗共賞,但又有特色。去找這商業和創意的平均,成了我最傷腦筋的考慮。本著之前SUMSI 的方向,開始去找歌和創作。一只EP, 已經驗來說,要找30-50隻啱方向的demo,在當中找6隻歌。

SUMS II「六月飛霜」:想弄一些只有他才可以凌駕的歌,不但是音樂方向上,歌詞上也要配合歌手本身給樂迷的感覺才有相服和感染力六月飛霜。吹生其實唱過不少很爆的歌,例如很火的「浮誇」。希望「六月」有點不同,震懾得來比較直接,甚至有點控訴和質問。

和古馳開始下筆「六月飛霜」創作時,朝著搖滾+交響樂的音樂取向。甚至有丁點rock opera的感覺。這樣的音樂方向,對電結他,鼓及低音結他的錄音和混音要求很高,否則很難做到想要的震撼和控訴感。英美的rock,都比我做得爆,因他們無論器材和人材及樂手都比我們勁。尤其是美國,他們甚至有專職錄搖滾結他和鼓的錄音師和混音師。錄樂器當然我們自己來。反正當是實驗和挑戰自己..才有進步..但最緊要好玩 原本demo在未有詞時及在電腦內的working title 叫"Cliffhanger"。後來填了中文demo詞時已經有了「六月飛霜」這個名字。

"六月飛霜”詞:之前Y填了很爆的「浮誇」,夕填了中國風的「富士山下」,不如這次掉轉。夕聽了demo 後,也想寫些較大的題目去配合這歌和音樂方向。他本想找另一個歌名,但經幾天的思考,最後還是覺得六月飛霜最適合,demo作詞的年輕人”可凌”應記一功。

夕寫的內容當然跟demo完全不同。他也說填得好辛苦,因為不想浪費任何一粒字。另外還要保持精神上的火爆狀態。填這類控訴rock歌其實好難,一要寫到不同層面和現像眼光才夠闊。二不能說得太白,否則變成新聞報告。三又不能太過修飾,否則會失去了力量感。

夕特別要求要吹神試這歌的demo, 他說吹神的聲音會inspire 到他的詞。和夕的通話只是討一嚇歌詞上想有的流程:由自身或一個人/細和靜的畫面開始,慢慢隨著音樂推到大的東西。夕的第一稿巳經很棒...他在電話,解釋了整份詞和每句的動機...但不多講,留待歌迷自己體會。

期間夕修改了倆三次都是一些minor touchup. 令份詞精益求精...他真沒有浪費任何一個字...勁!!!...對我來說就像上天或地球對人類控訴和質問...

「六月飛霜」吹神錄了2-3天。首歌對聲音要求和精神的狀態很大(由靜觀自身與周遭去到質疑控訴的爆再去到outra+沙+無奈)他每錄四五次就要休息片刻,出來聲音差點失了。在錄音室內看到唱得上身入迷的神態可以估到他3月22日903 live到時的精彩程度。這歌錄鼓也相當有趣。

因為這歌的拍子比較特別,A段是6/8,副歌前轉了4/4。所以,打鼓的要特別留神,也要作出節奏上的轉變。這也答了@maschrist 之前的一個問題. 想這EP每首歌的鼓聲都不同,所以也找了不同的鼓手。這曲想要的是modern rock 像nickel back 或 dream theatre 的鼓聲..現代,powerful 一點的鼓聲. 另外這首歌也想突出snare & tom. 「六月」的鼓手是StephaneWong 細節不談,只知道他打了幾takes 便要休息片刻,最後完成出房時已全身濕透像剛衝完涼一樣。也記得他那天只手受了傷,包著膠布打這只歌。在此向再他salute敬禮!

為了做到澎湃的感覺,中後有很多和聲。10-20軌和音部分也全部由吹生親自配唱。單是和聲也錄了一晚。他也笑言未試過自己在一首歌內唱那麼多和聲。我也笑言暗試他是否真的這樣愛唱歌,haha。

和聲,加上鼓,電和木結他,bass,弦樂團等..總共超過125軌的音樂。混音用了25小時以上,後來再改了2次。混這曲最大的難處是如果突出鼓聲的力量和震撼感,但仍可聽到人聲,弦樂,電結他等,整體的起伏的控制...如何火爆得來仍有音樂感。真系混到人都聾。

整EP送了去國際知名紐約sterling sound做母帶後期制作..做了六個版。最有趣的是混音最後還是選了第一版來修改。後期母帶也是選了第一版。也許當時的直覺是最火。希望大家喜歡這歌,不嫌長氣並睇得過癮聽得開心。只想分享多些真正關於音樂的東西。

Sunday 10 April 2011

麥浚龍的《Poor U》應該至少聽四次


麥浚龍和Mr. Scanner合唱的《Poor U》應該至少聽四次。

聽第一次,你會被不斷重複的鋼琴和緩慢而高音的小提琴聲吸引,被帶進一個迷幻的世界。當歌聲開始的時候,你會發覺為何這位Mr. Scanner的聲音跟麥浚龍這麼相似,究竟誰是Mr. Scanner誰是麥浚龍。你會聽到這兩把歌聲在互相交替,兩個旋律各自走自己的音符,但加起來卻又這麼動聽。從歌首,到激昂的高潮,到稍微把氣氛回落的結尾,你會被華麗的編曲導致忘記怎樣呼吸。

聽第二次,你會嘗試了解這兩把聲音、兩套歌詞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所以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左邊的歌聲。那顯然是麥浚龍的聲音,歌詞唱的是以天使的角度來反駁右邊惡魔的挑釁。

聽第三次,你會去聽右邊Mr. Scanner代表著惡魔唱的內容,然後你會發現原來這位Mr. Scanner不是別人,竟然同樣是麥浚龍。

聽第四次,你才真正明白到歌曲和歌詞想表達的意思。左邊和右邊的麥浚龍分別代表著每個人心裡的天使與惡魔,透過他們的對答和整首作品帶你進入了夢境般的氛圍,你會明白到人其實沒有絕對的善或惡。人類,始終只不過是一種時而兇狠、時而天真的生物。

《Poor U》收錄在2007年的【Chapel of Dawn】,其實比專輯裡其他歌曲都更配合專輯的封面。這首把主題圍繞著人性善惡的作品,被選為本地青春電影《烈日當空》的主題曲的確最適合不過。

麥浚龍【Chapel of Dawn】封面

Sunday 27 March 2011

容祖兒請不要再把「可泣的不要了」和「可歌的不見了」唱錯



容祖兒2009年的《可歌可泣》裡有一句「可泣的不要了,可歌的不見了」。林夕的這句歌詞無論在意義上、韻律上還是用字方面都填得極好,可惜容祖兒每次唱live的時候也會把歌詞弄錯,浪費了一句好詞。

「可泣的不要了,可歌的不見了,(被強逼開了竅)」歌詞上的意思是,當你需要忘記讓你傷心的事情,但又沒有遇到值得高興的事情,你就得被逼「開竅」。例如當你受到情傷,但身邊沒有人來安慰你的時候,你唯有自己堅強起來。得換一個態度,想開一點去接受這個世界,不然你只會沈淪於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旋律上,「可泣的不要了」和「可歌的不見了」這兩句的音符完全一樣,卻讓林夕填了兩句字詞接近但又具相反意思的詞,(所以難怪容祖兒會不斷唱錯)。不過最令人佩服的是林夕選用的字眼:

可「泣」的不「要」了
可「歌」的不「見」了

首句的「泣」和「要」同樣是以Y聲作為聲母(泣=yup,要=yiu)。
後句的「歌」和「見」同樣是以G聲作為聲母(歌=gor,見=geen)。
這不但能幫助歌手背頌歌詞,唱起來更是比較流暢,容易上口。

如果容祖兒能明白林夕在這兩句詞裡的用心,就不會經常唱錯了。